媄五行是什么?
“媄”在《广韵》、《集韵》等古代典籍中均写作“媚”,是“媚”的古字,指美,也通“没(mò)”,指消逝,因此也有死的意思;而“媄”简化为“麦”后,意义被消释而失去了原义(不过至今还有人用“媄人”来称呼美女)
另外,“媄”与“眉”在古代也是通假关系,如《说文解字·女部》中有“媌,眉也……或从女。”可见“眉”亦能写作“媄”。所以“毛眉”可读成“麦眉”(古时候的眉与眉毛同音)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媄”的字形演变过程就是一个意义逐渐消失的过程——先是意义湮灭成为符号,然后又因为同音和通假的缘故而变成了新的文字。
由于“媄”是由两个“未”组成的,因此这个字形实际上暗示了“媄”的原义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没有完全消失的那一部分。 “媄”在现在的通用简体字中是作为繁体字的异体字来使用的,但其在古代却是正式汉字并有着一定的使用频率,这一点可从唐代《唐六典》和清代《康熙字典》等的引文中得到验证。至于“媄”为什么会在后来被彻底废弃不用且其形体也被完全抹去(只有偶尔有人会用“媄”来代替“眉”字以求别于“眉”),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已经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频繁地使用那些生僻难认的文字(当然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现在某些汉字仍带有表声或表意的功能从而使得它们看起来比较复杂而显得不太适合用来作日常书写文字了);二是我国自唐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来,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的普及导致大量民众都能识字读书写字,而当时政府所提倡的官方字体是楷书而非篆隶等字体,因而这种易于辨认便于推广的新型字体自然就成了主流。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时代变迁而导致人们对以往事物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所致——“媄”作为“没”的本字的说法并不是很靠谱,因为在古代人们通常将“媚”“没”两字通假使用以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美化含义而非直截了当地用“没”来形容衰老死亡状态(比如在描写女子年老色衰时用“没”来表达其憔悴苍老之意就显得很不恰当,这不符合中国古代崇尚含蓄的文化传统);再者,按照古代的用词习惯来说,一般用于形容女子的容貌体态时常用“好”“美”之类的褒义词而不是用“没”这样显得有些消极的贬义词。综上三点可知,“媄"之所以会被废除,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和社会风气.这与当今社会对于美的追求大相径庭,故而也就不再被人们所重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