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言属什么?
五行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所著的《管子·五行》和《周礼》春官大宗伯所掌“以五行辨五声”。但当时所说的五行是指五种颜色(五德)、五种音律(五声)。到战国中后期,儒家的《尚书·洪范》才开始出现“五行”的概念。文中提到金、木、水、火、土——“五行”第一次作为具体事物的名称——是构成万物(包括人)的五个基本元素。
西汉开始,人们开始在自然现象中寻找五行对应的依据。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到:“故五行者,乃一阴阳木火金水土也;木生于水,火生于木,金生水,水性流而火性炎上。”把五行与季节、方位等联系起来: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中为土。 曹魏时期,有了“五行相胜”的说法,认为五行中的某一行能够克制另一行。比如《周易·乾》:“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利见大人,不如其室。”意思是说,龙飞在空中,象征君王有作为,但是居中得位,不骄不躁,才能成就天下大事。这里用了“中”字,对应着土,而土是中间的位置。同时期出现的《尚书序》中也记载了这种观念:“土爰稼穑,土正色也。” 晋代,出现了“五行相生”之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一理论的著作较多,如葛洪《神仙传》、张华的《博物志》等等。
隋唐以后,五行说得到确立,并广泛流传至今。 需要说明的是,五行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存在。从哲学上讲,它属于中国古人对世界本原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解释。从医学上看,五行学说影响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为五行之中,人的脏器也不例外。五脏六腑可以概括为五脏(心、肺、脾、肝、肾),其附带的器官比如胆、胃、大肠、小肠等等,都可以归纳为五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