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五行是什么?
这个姓氏比较复杂,可以追溯到上古夏朝末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为了维持诸侯间的平衡,将晋灭掉的唐国(今山西翼城)封给晋文侯的儿子伯邑考。作为诸侯国的唐,其国君是王族,称为唐叔虞,因其母姜嫄为帝喾元妃,故亦称帝舜。因为唐国是王族国家,所以其他诸侯国都尊称唐国君主为“主”或“公”,比如《诗经·大斯干》中所说的“君子有榖,庶民福”中的“穀”指的是唐叔,也就是唐国国君。而他的孙子孟夷则被称为“唐侯”,史书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唐侯就是孟夷了。
到了春秋中期,晋国强大起来,晋献公消灭了周围的虢国、虞国和郑国。晋献公死后,他的儿子晋武公伐灭了晋国周边的几个小国,包括贾国(今天河南宝丰)、荀国(今山西闻喜)和东虢国,把贾国封给大夫姬成师,又称栾宾,将其子孙封地在贾乡,因此史称“栾贾”;将荀国封给大夫姬重耳,其后裔以国为姓,称为荀氏;将东虢国封给大夫姬仲,后来东虢被秦国消灭,其子孙就以虢为姓。这样,唐国人就有很多改姓的情况发生,但主要形式还是“唐”姓。但到战国时期,唐国君主的后代基本上都改姓“陶”了,其原因可能是秦灭周后,将唐国之地并入秦国的陶邑,故称“陶唐氏”,以表示与唐国关系的起源和归属。这种情况在汉代继续存在,汉武帝时因“陶唐”有“尧舜禹相传”的意思,觉得名字不太好,就赐给太子刘旦姓“唐”。
那么,为什么又出现了“沁”姓呢?原因还是在东汉末年,曹操父曹嵩本姓“陶”,由于汉灵帝认为“陶”字结构不好看,就改为“沁”姓。这样,曹操父亲这一支就变成了“沁”姓。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一些士族避乱江南,为了表示自己是中原高门,就复姓“陶”。同时,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入汉改姓“陶”的。这样,“陶”姓就成了主流。但到了隋唐以后,“陶”姓开始出现混乱情况,有的书上写着“陶”姓源头是“祁”姓,有的说是“袁”姓,还有说“章”姓和“谢”姓的等等。其实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因为这些姓氏都属古“陶”姓分支或者同源异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