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满意缺什么?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它们既是一类事物的抽象代称,又被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或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 《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季春之月,阳气和煦,草复苏而萌动。……仲夏之月,始电。……季夏之月,土润溽蒸,大雨时行。……仲秋之月,阴气渐盛,白露初零。……”每月的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在阴阳五行体系中都被赋予特定的含义。《黄帝内经》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古人把“五”定义为天地之间万物运行的规律,所以又称为“五行大衍之数”。这五种物质之间的比例应该是1∶4∶3∶5∶7。它既代表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平衡状态,又象征了阴阳性质之间的和谐关系。
关于“五行”,还有一则著名的故事,叫作“五行相生相克”。据说这是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后所定下来的规矩——黄帝以土德为王,他让天下百姓按五行生克的原理制定邦国制度,建立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著名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来历。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了《周礼•地官》里,流传至今,成为古人智慧的经典写照。
现代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已经不再像古人那样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诸阴阳五行的法则。但“五行”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思维最鲜明的特点是整体性和关联性。它在把握宏观世界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当然,作为一种古代的自然科学理论,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分强调五行生克的作用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