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五行是什么?
《尚书·洪范》有五行的记载,但那是“水、火、木、金、土”这样排列的,且是作为祭祀的对象而存在的,与后来的“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大有不同,这是汉代以后的事了。 五行学说兴起于先秦,当时人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构成的,每个五行都有自己的性质和功能,如木有创造之性,火有炎上之性等等。并且,它们各自都对应着五脏之中的一种,这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到了汉代,出现了《周易乾凿度》,书中把五行与五方、四季、五色相配,又把五行分为阴阳,从而形成了木、火、土、金、水的顺序,这种顺序一直延续至今。 当然,在后世人们对五行的认识越来越深之时,又出现了很多新说。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形气说”,他把五行定义为“五行者,谓金、木、水、火、土也。” 这里把五行定义为五行是有形质的(金木水火土),而且具有生气(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到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五行相生”的说法,并把“行”解释为“行列之‘行’;‘五行’,即指五谷之树列成长行,每行各占一方。”他的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火水土金”,这与他所提倡的“顺逆”观是一致的。后来,王廷相在《雅述》中引用了沈括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此五行相顺而不能相逆者也……然则五行之序只有顺,绝无逆矣!”宋朝时的“五行相生”顺序已经是“木火土金水”了,这与金木水火土的次序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