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五行属什么?
“五行”之说首见于《庄子》,所谓“水居其形”、“金居其性”云云(《秋水》);又见《国语·周语》,单言“水”或“金”二字者各一,《论语·子罕》“五行”连言一次(“有文德”),皆与后世“五行”说法不同。《尚书·洪范》最早提到“五行”。
东汉班固在注释此篇时,引入了《尚书·舜典》关于尧舜时掌卜的官员“羲和氏”四人的姓名,即“重、黎、玄明、伯夷”,并指出四人中有两人姓“祁”——这正是“木”、“火”二行的源头。以后学者多循此线索,将“五行”与“七曜”和印度教的“五元素”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如王充在论说“五行”时就把“五行”与“五常”和“五音”相并列),这是汉儒的解释。这一解释为后世所采用,一直至清末民初。
民国初年,有一个叫黄浚的学者著书考证上古“五行”之实,认为它的本源就是“五色”(青、赤、黄、白、黑)与“五声”(宫、商、角、徵、羽),他的说法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成为现代学术界的主流意见。 至于“五方”与“五脏”之说,虽古已有之,但它们是在“五行”之外,与“五行”没有必然的联系。 顺便说一下:古人用字不谨,常常出现同一字数词连用现象——“五”、“九”、“十”都常用作表示数目多的副词。清人郝懿行云:“九、十两字,凡经传中用作数目,其义概通。”“六十四卦”的“六十四”其实是“六十有四”之意——因为“六”、“四十”都是虚数,并非确指。这也是古代数理基础上的数字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