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五行属什么?
五行,在阴阳学说中,用“阴盛阳微”来形容冬季;而在五行之中,用“金弱火炎”来描述秋季。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如果以人体脏腑对应四季的话,那么心肺属阳应于春夏,肝肾属阴应于秋冬。脾土居中,不离四时。 然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道”不仅仅是阴阳的消长,还是阴阳之间的转化。这种转化的最佳状态就是平衡。所以中医理论讲求“天人合一、形神兼顾、阴阳平衡”。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对阴阳平衡的维持,脏腑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机制——五脏之病,可从六腑传化。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心病,腹中热,膀胱易满,小便涩少。”“肺病,喉痹,胸背寒痛,咳嗽,小便黄赤。”“脾病,四肢怠惰,精神不振,大便溏泻。”“肾病,小腹胀满,腰脊疼痛,足踝肿。” 这种因疾致虚,虚实互见的病症,在五行之中如何取舍呢?
中医学认为,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五行的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水相涵(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关系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有母爱的慈祥和滋润,自然生化无穷。五行相克,就像父母对孩子严爱的管教,使人不至于过分野蛮生长,也避免过分娇惯而失却自立的能力。
中医理论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我们人在中间,只有左右逢源,上下协调,努力做到阴阳平衡,才是养生治病的根本法则。 所以,我们如果用心体会中医理论的精髓,就会明白,中医养生要求人们养成平和的心态。因为只有心态平稳,气机才能顺畅;只有情绪调达,血脉才能通畅。反过来也是一样,只有血脉流通,心神才能安定,情绪才能疏解。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善调喜怒”、“慎防忧思”的道理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