賾五行属什么?
“赜”字,读作(zé),是形声字,本义不明。一般认为“赜”的古字形像“手捉蛇形”——其实这个形状更像“蛇吞象”或“恶鬼吐蛇”(《说文》:“蛇,物之微细,不可察者。从它,一象其声。”)。古人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发现许多事初看不明白,要去察觉了解却很困难;又观察到许多生物体由微小部分组成,也如同“赜”字所表示的微细难明的事物一样。故“赜”字的本义就是形容事物“微妙而难知”的意思。如《老子·十四章》曰:“故善战者,不显其能,……故能为军师,不可以万物辩,不能与天地参。”王弼注曰:“军师,谓军中之筹策士也。”“言虽极论於万物,变状无所不载矣。然亦何足以证明其智之深广哉!故不足以三才并用,六甲相干。”
后来“赜”字的含义逐渐虚化,引申出“复杂、繁难”等意义。《周礼·大司乐》记“教六诗”时说:“日风,月雅,四时颂,哀雅,刺,风。”郑玄注:“风、雅、颂,歌辞之总名。”贾公彦疏:“风,平声。风者,言其体被风行而渐远,以喻歌谣被之风行而流衍。”用歌声来传播诗歌,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把歌词用声音唱出来就可以了。但是音乐逐渐发展,伴奏乐器增加了,演奏的技巧也提高了,一些曲子慢慢就变了复杂了。唐代孔颖达等人著的《春秋正义》中就说:“风诗取其曲度和谐,雅颂取其节奏疏数。”后来“风”、“雅”、“颂”就成了诗经中的三个类别的代称。孔子编撰的《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众学生:老师,为什么劝我们学好《诗》呢?)《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李东阳著《怀麓堂诗话》中说:“盖《风》《雅》《颂》之分,诗之变体也。”
随着“风”、“雅”、“頌”概念的泛化,与“风”、“雅”、“歌颂对象相关的“赜”也逐步被淡化,逐渐变成了一个表示“难辨”、“难知”、“难以说明”等意思。如宋代邵雍创作的《击壤集》中有:“天机自有云为幄,人世难将水作杯。”(《人富贵》)其中“天机”指的是上天安排的生命进程,人生轨迹并非人能把握,正如无法掌握江水水流一样。这种“难知”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