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五行代表生命?
先弄明白五行是什么,五行的起源和发展,再来谈它代表什么。 五行的本质是在古代天人感应思想下,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它是原始的辩证法思想。 “行”就是运行、行动的意思。五行即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大类事物及其生长化灭的过程。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学说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五行相生”的说法: “故五行相害,水逆火也;五行相克,水土不胜木也。” 后来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五行之气,本有盛衰,不能常均,故日月星辰之行,不能恒满。”“月离于毕而彗星出,日近于斗而流星坠。”他把彗星、流星的出现都归咎于五行之气运行失常。 魏晋时期,有人把王充的话加以概括,提出了著名的“五行移位说”。 在这个学说里,当某一行的位置出现异常时,该行的力量就会增强,反之则减弱。所以,人们根据五星的位置判断五行之气的强弱,进而判断气候的旱涝,农作物的收成等。
到了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等人总结前人经验,编制了著名的“开元七政历”,用现代科学术语描述就是“木星-金星周期”,认为地球上四季的变化是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夏至)与南回归线(冬至)之间波动造成的,与五行没有任何关系。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仍然沿袭了土居中央,金水相生的观念,把土归属脾胃,认为土旺可以生金。 至于五行学说中的木火金水,李时珍认为它们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并给出了相应的颜色、味道、时间等,不过并没有提到它们的具体生理功能。
总之,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五行代表生命的说法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