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字五行属性是什么?
《周礼·春官·大史》记载:“正月,祀天神;季冬,祭行神。”其中,行神就是道路之神。这年腊月三十的晚上,路神要回天上述职了。人们为了在来年路上平安,就在这一天将酒菜香烛供在门口。到了宋代,每逢这天夜间,不论贫富,大家都要煎炸煮炖烧,尽情吃上一顿。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载:“俗云:‘过了腊八儿,便是年。’八月十八日,是路神生日。先一日,车马街市纷纷,盖造物以次补遣。十九日,士庶皆焚纸钱祭献。” 明代朱国祯编撰的笔记小说集《涌幢小品》亦提到过年吃馄饨的风俗,“京中除夕,人家各置酒酝茶果,门外设火炉焚香,至夜守更,通宵不寐”。
书中还将馄饨与新年习俗联系起来:“京师近京五府州县民人,岁晚皆用芦菔、白菜、豆腐包肉,谓之‘馄饨’;又用薄皮包子,油饼、馓子等类,谓之‘节饭’,家家持此馈走亲友。” 清嘉庆年间,宫中盛行吃馄饨,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康妃所生皇二十二子,素羸弱,每届元夕,宫中制汤圆、馄饨为戏,小如核桃,色作碧青,内包糖质,微露角尖。”
其实,早在唐宋时期,民间就有在正月十五吃圆子的风俗。宋代苏轼有诗曰:“细缕添葱脍玉丝,轻拈丸子和酥油。”“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元代郭居敬辑录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已出现“元宵”一词:“正月十五日,上元之夜。大汉天子刘庄,在昭灵庙前,作浮屠道场,燃灯万盏,与诸嫔妃,于月光下,赏玩元宵。”
而明末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中,出现了“元宵节”的名字:“却说他母子二人,黄昏以来,直至黎明,在孤灯下,把个身子托赖起来。正是:宁教蜡烛重明,不忍相思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