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的文昌代表什么?
五行的“文”,有文武百官之意,即代表一切有智慧的知识分子;而“昌”指的就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办公现场——文昌宫。古人把文昌星当作主掌文人命运之星。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春秋时鲁国宰相孟僖子病重,告诫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说:“吾闻鬼好衣绣者,其墓必穷。”——我听说阴间的鬼神喜欢穿华丽衣服的,他们的坟墓必定很漂亮。果然,孟僖子的墓做成宫殿的样子,穿着华服的鬼魂日夜守在旁边。
孟僖子的另一个儿子孟简子去祭祀他,见到这副情景大吃一惊,回去告诉姐姐:“原来哥哥是穿这种衣服的!”——他的哥哥生前是鲁国的宰相,按道理应该享受文武百官的供奉,所以死后穿的也是朝服。这个故事说明,古人在葬礼上已经将死者的身份和未来的爵运一并象征性地展示出来了。 后来,这种用服饰来暗示生人功名富贵的方式,渐渐变成了制度。唐朝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去世之后,家属要向朝廷禀报丧事时,“丧服视品从优”,也就是根据官员品级的高低,来决定丧服的轻重。一品官的死者,家人必须给他穿上画有云霞图案的丧服;二品官的尸体要裹上锦缎;三品及四品的尸体,则要覆盖着素纱。而五品以下的官员,则没有具体的规定。
这种制度实际上延续了中国古代“吉服”的概念,所谓的“吉服”,其实就是指臣民朝见天子或祭祀的时候所穿的礼服,它和“凶服”(办丧事时的服装)相对,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尊卑有序”“君臣有别”的理念。 而“吉服”中的佼佼者,就是“绛纱袍”了。据唐代李肇《翰林志》载:“三品以上服紫,佩金绶;四品及五品服绯,佩银绶;六品以下服绿,佩铜绶;永为常典。”
宋元以后,官员们正式场合所穿的“公服”,和唐代的“绛纱袍”大致相同:身着单衫,头上戴乌纱帽,腰间系革带,脚下着靴子。不过,这种公服只有京官们才能穿用,外放的州府官员们由于地位较低,没资格穿这样的“高级货”,只能穿着普通的“常服”。
普通老百姓的“常服”又是什么样式呢?宋朝的士大夫们觉得很不好看,认为这种“短衫窄袖、皂隶之服”只适合用于“卑辱之事”。于是他们又想出了一种新办法——只要不穿上街,而是只在书房里写字时故意露出“里服”,即内衣来暗示自己是读书人,就算穿常服了…… 这真是读书人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