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棋局是什么意思?
“五行”,并非特指“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而是指阴阳五行学说中所包含的“阴阳、四时、五行”三者之间的关系。 《黄帝内经》曰: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里的“法于阴阳”就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法于阴阳”是养生的基本准则。
古人把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概括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等简单口诀。现代人很难完全按照这种传统养生方法去做,但至少应该尽量去模仿。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士”五种物质的运动状态,其中“金、木、水、火、土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类物质,而是比喻五种运动状态。在人体内,“金”代表人体的骨骼,“木”代表人体的肌肉,“水”代表人体的体液(包括血液),“火”代表热量,“土”代表人体的中焦。这“金、木、水、火、土壤”,其实也就是现在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五大基本物质的代谢运转情况。
当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或者内部发生脏腑经络的失调后,就会导致这五类物质出现异常,即产生“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热甚血溢”、“气郁化火”、“中焦湿热”等等病证。如果我们能够仔细观察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然后努力去调整,就可以达到“调和五行”的目的。
五行生克,棋局变化,用兵打仗都离不开五军布阵,五行之理,人所共知,即一物降一物,一物生一物。从春秋战国以来的用兵历史,屡屡可见用五行之说,使弱者战胜强者,劣者战胜优者。
水军,即水战之师,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皆为临海之邦,吴军灭越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兴越国,为操练水军,特意选择在水泊、沼泽地带扎营,与水为伍,以操练越水军,为后来的越军灭吴起了很大作用。
陆军,吴国,地处长江下游,水泽遍布,虽有良将干将,兵器精良,却忽视了陆地作战的训练有素和重视陆军素质优良,所以吴兵一与越兵一交战即溃不成军,国破身亡。
空军,其内容主要讲练兵者,要选择地势十分险峻困难的山地进行作战训练,使士卒惯于险阻,临阵时方能进退自如,克服各种艰难险阻。
火车、火军,也就是指车兵、战车,车兵在春秋各国极为普遍,“千乘之国”、“万乘之君”指的就是用战车的多少来表示势力的强弱。战车包括兵车、辎重车、兵器车、运输车等,其中兵车为作战之车,而其他车为后勤或御敌之车。兵车每车配备甲士三十二士。
骑兵,即马军,马军的由来由来已久。早在夏朝时就有驭马之士,《左传》中“甲戌”日就有戎车百乘,或百骑之说。不过春秋战国时还没有建制的马军,只是战车的附件,其战车的配置有三十二士,包括御手一名和甲士三名。
车军、步军,或车军、马军、步军这三结合,俗称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