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

濮芸冰濮芸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明”是节气而非节日,但人们往往在清明这天扫墓、踏青,这实际上是清明节气具有民俗性的体现——清明一到,天气清新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人的寿命应该与自然规律相符。所以,在阴阳二元论的体系中便有了“生死节点”的概念。

《内经》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显然人应该顺乎自然,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生活,这样才能健康长寿。既然自然界的规律是有一定周期的,那么人就应该在周期循环的不同阶段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未病先防。这就是养生的意义。

养生之术很多,而四时阴阳的变化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第一个节气就是重子,第二个节气就是春分或者秋分,第三个节气便是暮春或是金秋。 春分的特点就是昼夜平分,一切生物都开始了勃勃生机,呈现出阳气升腾的状态;而暮春的节气就是谷雨,所谓“雨生百谷”,意味着春雨绵绵,万物生长。

此时天地之间阳气充沛,万物蓬勃向上。然而,这种生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有其特定的指向性,那就是树木花草,特别是草本植物。古人在谷雨后一个节气,设清明节,正是基于此理。因为清明时期,正是草木萌芽抽绿的时候,古人看到青葱的芳草,欣欣向荣,而这个时候如果出行,正好可以感受天清地明的气象,令人生发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可是,生命并非只有春天才有,也不是只有此时才生发,事实上,一天之中也有阴阳之分。上午太阳升起的时间逐渐增加,到了正午,达到峰值,而后慢慢降低,到黄昏时,完全下落。

人体也一样,早晨刚醒,一身的阳气充满体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阳气逐步消减,到了黄昏,阴气逐渐旺盛起来。古人根据一天的阴阳变化制定了作息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子时睡觉,午时休息”的理论。现代科学证明,这确实是最利于养生的睡眠习惯。 当然,一天中的阴阳变化还在于饮食的内容。古代中医提倡,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这是因为早上的阳气最容易耗损,而且需要补充的能量最多的缘故。相反,下午和晚上的能量消耗虽然大,但是阳气的盛衰处于一个均衡状态,所以不宜摄入太多的食物,以免增添肠胃负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