栥在五行中属什么?
《康熙字典》中“栥”字注云:“《集韵》津支切,音滋。干也。一曰枝末。”“《广雅·释器》:‘秶,米也。’又作粢。”“《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姿豉切,音咨。稻穰也。” 经查对,《广雅 · 释器》的“粢”当为“栬”之误;《唐韵》、《集韵》中的“粢”均读作zī(兹)。
“栧”字《康熙字典》注云“同枻。”经查对,古文字造字法中,“栧”与“枻”皆从“木”、“枼”省声,二字本形相同。而“枼”之本义即指“苹果树”,所以“栧”字最早的本义应是指“苹果树干”。
《庄子·秋水》中有言:“儵鱼出游乎川泽之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此处“鯈”当作“魚”,“鯈魚”也就是现在的“草鱼”,此“鯈魚”即指“草鱼”之体形如“禾穗”,其“鱼尾”亦如“禾穗”一般,故有“草鱼”之名。
《尔雅·释鱼》:“鲩,鱼。”郝懿行疏:“鲩鱼今谓之草鱼。”郭璞注:“今河中马鲂鱼,色如桃花,美,呼为草鲢。” 据此可知,“草鱼”的古称为“鱼”、“鲩”或“草鲢”,而“栨”字可能正是由“水草”之意衍化而来,本指水旁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