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在五行中属什么?
脾五行属土,为阴土。 脾与胃相表里,脾在经脉上有连系表里的作用,如足太阴脾经连络胃腑,手太阴肺经连络大肠;又因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因此有“脾胃司降”之称。 在五色中,脾主黄色,因此有“色黄”、“肤黄”之说。 脾还主肌肉和四肢,主升清(清阳)。
一.脾主运化 1.运指运行,化指化生。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过程。 (1)运化水谷。饮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由脾气运化,慢慢吸收,将其精微部分上输于肺,再输布到全身。若脾气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出现腹胀、便溏、泄泻等症。
(2)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液体的传播、输布和排泄能力。 ①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主要靠脾气的推动。 ②津液由三焦下行至膀胱,从而发挥其排尿功能,也是靠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 ③小便的正常颜色和气味,也取决于脾的运化功能。如果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则可出现尿少或尿潴留以及尿液浑浊、异味等症状。 二.脾主统血 脾在生理功能上是维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因为血液需要在脾的作用下,进行消化吸收,同时,还要在脾的统摄之下,上行头面,下注脏腑,周流全身。 所以一旦脾出了问题,就会引发相应的病变。比如脾虚导致的水肿,脾不统血导致的月经过多、崩漏及便血等。 三.脾开窍于口 四.脾在志为思 五.脾在液为涎 六.脾在经络集中表现在胃经上 扩展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简介
酆满优质答主中医五行学说是研究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规律的一种理论思维方法。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这五类具有代表性事物的属性,及其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关系,可以概括、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医学中,五脏分别与五行相对应,以五行来概括、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以及五脏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五行学说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按照中医五行学说,人的五脏和外界的五种物质是相通的,相互感应,相互作用,即:肝木,对应春季,色青,在体为筋,在窍为目;心火,对应夏季,色赤,在体为脉,在窍为舌;脾土,对应长夏,色黄,在体为肌肉,在窍为口;肺金,对应秋季,色白,在体为皮毛,在窍为鼻;肾水,对应冬季,色黑,在体为骨,在窍为耳和二阴。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及二阴,与骨、发、脑、齿相表里,内藏精髓,为封藏之本,人体全身骨骼,包括脊柱、腰、膝盖、颅骨、牙齿等,都属肾所主。中医理论认为,肾生骨髓,充养骨骼,骨骼坚固取决于骨髓的充盈,而骨髓是精髓所化生,故骨骼的强健与否和肾中精髓是否充足密切相关。
而据现代医学研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调节人体的代谢,如参与蛋白质、糖、脂肪代谢和水、盐代谢,尤其是影响骨骼的发育和骨骼的再建、破环和吸收等过程。可见中医学所说的“肾主骨”,与西医的“肾上腺影响到骨骼发育和代谢”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