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为什么那么挣钱?
邹侃最佳答案
就说说刘德华吧,华仔从艺将近40年,作品无数,演艺生涯获奖无数,可以说是娱乐圈的顶级流量了。这样一位有颜有钱有名有实力的艺人,现在还是拼命三郎的样子。拍电影、录综艺、开演唱会一样没落下。
2017年至2019年间,仅刘德华个人演唱会,就能为香港带来近30亿元港币的收入! 他拍的每部电影都能给香港带来数亿乃至十亿的票房收入! 这么能挣钱的艺人,真的很少见了。
以他今年的状态来看,感觉像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几乎没什么生活开销和娱乐支出,因为任何与演出有关的费用都会计入公共账目中。 刘德华作为顶级流量代表,其粉丝群体之广大,无需赘述。
而且除了粉丝之外,路人缘也非常不错,这为他吸引来许多路人粉,可以说只要是他出演的电影电视剧,基本都不会赔钱,而观众也会冲着偶像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些票房收益自然少不了他。 另外他的歌也很好听,演唱会上唱自己的新歌,或是曾经的经典金曲,总能引起粉丝的无限热情。
前不久他刚刚庆祝了自己的生日,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的美照并配文到“人生第一次生日P图,感谢”。照片中他穿着运动衫,看起来非常年轻有活力。不少粉丝都在下面留言表示,刘天王不仅人长得帅,身材保持得也相当好,一点都不像50多岁的人。
演员、明星的高收入,本质上是基于“注意力经济”下的“粉丝经济”。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信息的承载、展示和传播渠道严重稀缺,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这些渠道发布的内容,媒体渠道因此掌握了“注意力资源”的绝对话语权。
在这一环境下,“明星”和“粉丝”关系的雏形开始确立,媒体渠道让一部分演员、歌手、模特、运动员、作家等,获得了绝大多数“注意力资源”曝光,这些演员等,从“普通人”中成功“出圈”变成了“明星”;而“普通人”在“注意力资源”渠道的约束下,只能被动接收到“明星”这一少部分人的各种信息,这些“普通人”在“明星”强大“注意力”的持续“浸润”下,成为了“粉丝”。
在“粉丝”拥戴自己“明星”的各种“应援”和“氪金”行为的驱使下,“明星”在“粉丝”中开始积累“热度”和所谓“流量”。“热度”和“流量”其实就是“注意力资源”的量化体现,它们的本质是“粉丝”群体的“时间”、“感情”和“钱包”。
有了“热度”和“流量”,“明星”实际上获得了“注意力资源”的“使用权”。对于有才华和有能力的“明星”,能够以“流量”为原点,进行“注意力资源”的再次扩张,通过不断的优质作品,获得“粉丝”的“自来水式的”持续“输出”,进而进入“飞轮效应”通道,在“流量经济”下,最终实现持续、稳定和良性的事业发展。
如果“明星”只是利用“流量”从事与本质创作无关,甚至低俗、不健康的内容消费,就非常容易透支“粉丝”的感情和“注意力资源”,很容易就会“凉凉”的。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承载、展示和传播渠道被大大“解禁”。但依然处于稀缺状态。比如“淘宝”、“京东”等平台依然是“商家”和广大消费者之间,最能够高效触达的“稀缺渠道”;同样在C端文娱生态,平台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注意力资源”最富集,也是“流量”最通畅的渠道。
因此,平台在“注意力资源”下掌握了对“流量”的“生杀大权”,能够对流量进行分配。
在这一环境下“网红”“素人”和“普通人”在平台的扶持和培育下,同样能够从“普通人”中“出圈”变成“网红”,进而成为“明星”,拥有各种“流量”和“热度”。
由于“注意力资源”是极度稀缺的,但人的精力和经济实力是明显不足覆盖各种“注意力”,所以“粉丝”必然在一些“明星”身上“择优”“氪金”。对于明星来说,其个人的“热度”和“流量”具有“不可流通性”。因此,一旦“粉丝”发生“迁移”,对于一些“明星”意味着“凉凉”。
平台掌握“注意力资源”这个“牛鼻子”,对“明星”具有“生杀”大权,但平台需要对各种业务的“生态和谐”负责,所以对“流量”具有“调节功能”,但一些“小”平台不具备这一“调节功能”。
在互联网时代,虽然“注意力资源”大大“解禁”了,但依然是“稀缺资源”,掌握核心“注意力资源”渠道的平台能够对流量进行分配,因此其在“广告”这种“稀缺经济收入”上具有强大竞争力,“广告”和“流量”成为互联网“流量经济”最为核心的基础。“广告”收入的极大富足,导致平台有极大资金空间来进行各种“明星IP”的“造星运动”和“影视剧”制作。
而“造星运动”和“影视剧”制作,对于“明星”的“天价”片酬是非常乐见其成的,因为“明星”片酬越高,则制作成本越高,能够获得的“广告”价值则越高;从另一个维度来说,随着“明星”片酬的高“水位”提升,其他“演员”片酬也无法太低,否则整个行业也无法正常开展“造星运动”和“影视剧”制作。
另外,对于“明星”来说,如果他的演艺经历较长,他拥有较高片酬的“窗口”也是相当短暂的。比如刘德华、成龙等演艺经历非常长的顶级明星,在过去30年中只获得了“几部”片酬极高的优质作品。因为,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这些明星可能不再能够获取足够多的“注意力资源”和“粉丝”追捧。这其实决定了“明星”的“流量”窗口也是相当短暂的,因此在“流量窗口”期间获取极高的片酬具有“强迫切性”。
从“注意力经济学”来说,这些“顶级”明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