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蔡什么彬?
1985年,一个24岁的青年来到中国沈阳,他语言不通,只有一本护照和一张前往中国的车票,却执意留在异国他乡,并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蔡林彬”。 这是韩国人蔡林彬来中国后的首个春节,也是他在中国的最后一个春节。
从1986年到1987年,在辽宁鞍山钢铁公司炼铁厂当实习生的日子里,他对中国的文化充满好奇与敬仰——每天看着升起的太阳升起,听着广播里播放着《义勇军进行曲》,他渴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军人。 “那时中韩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我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但无法实现,于是就想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分子’吧!”后来因表现优异,他成为了一名正式员工,并参与了鞍钢的“三大工程”——焦炉砌筑、转炉施工和轧钢厂建设。
1990年,刚刚29岁的蔡林彬被选送至韩国国家钢铁联合企业担任生产技术主任;同年,他被选为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然而,这个一心想为祖国发展作贡献的青年才俊没想到,一次普通的企业内部调动,竟然成了他与故乡韩国最后一次联系。
1993年春节前夕,蔡林彬收到了来自原籍韩国全罗南道的邀请信——原籍地希望他能回国参加庆典活动。 “我至今都记得那封薄薄的信件,它犹如一件珍贵的礼物,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但我终究没能回到我的故土。” 1993年至1995年间,为了支持祖国的建设,蔡林彬把母亲和家人都接到了中国生活。他的母亲李姬顺是一位善良慈祥的农村妇女,她不会说汉语,就拿着汉字发音表学习。
到了中国后,她的第一个目标是学会使用筷子,因为儿子和女儿都在中国工作,没有她的帮忙,他们的生活将陷入困境。不久,她又学习了如何使用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为了让母亲适应城市的生活,蔡林彬特意选择了一所位于市区的大学,让母亲住在校内,他则每天在校区和工厂之间往返。
除了陪母亲学汉语外,他还教妈妈用自行车、电饭锅、电熨斗和吸尘器。 为了让母亲安心,也为了让自己能够专心工作,蔡林彬对远在故乡的母亲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妈,您放心吧!现在中国的经济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蓬勃发展,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升。虽然我现在不能为您做太多的事情,但是再过几年,等我奋斗成功的话,一定能让您过上舒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