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建于哪年?
永乐四年(1406)十二月二十日,明成祖朱棣下诏,正式迁都并营建紫禁城。 永乐五年正月十一日,朱棣宣布,工部所拟宫殿建筑形式“惟中圆拱,四出阙者,朕之”,即紫禁城的前身。 但此时刚刚奠基的紫禁城还只有宫墙、前朝三大殿与两翼安排给皇室使用的六宫后寝——所谓的“九重宫阙”“五凤楼台”,其实仅仅完成了内外城垣和宫城的砌筑,大内宫殿仅有地基而已。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成祖驾崩于北巡途中,灵榇暂厝大同。永乐二十年,仁宗继位不久即开始筹谋为父迁葬。是年十月,新宫基本落成,成祖遗柩奉安。此后,旧承天门(今中华门)被拆毁,在原地重建了皇极殿(今保和殿)和中正殿(今养心殿)两座大殿。同时,乾清宫和坤宁宫也已初具规模。但整个工程的进展还是相当缓慢,直至嘉靖年间才最终完成。
至于“紫禁城”之称谓则始见于明朝人著述,如《周皇陵记》中言及“奉天人臣”祭祀永乐皇帝时便称“行在紫禁城”;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曾在皇宫中修建寺院,亦称禁城内为“紫禁城”。到了清朝入关以后,因顺治帝在“紫禁城”内的“乾清宫”举行过第二次登基大典,而“紫禁城”也被正式确认为北京的别称之一,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