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中国古代有十分璀璨的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嫦娥奔月”“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塞翁失马”、“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滥竽充数”、“郑人买履”、“杯弓蛇影、三翻五次”、“一鸣惊人、两败俱伤”、“鹬蚌相争”、“螳螂捕蝉”、“亡羊补牢”、“对牛弹琴”、“买椟还珠”、“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等。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用这些故事来反映一个道理,来讽刺一些现实,或赞扬一些品行。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甚至非生物。这种讲故事来说明事理的文学形式就是寓言。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或教训。它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常常采用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手法,并带有讽刺性和劝诫性的普遍意义,在表现上比较活泼有趣,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例如《郑人买履》:有个郑国人想去买双鞋,来到集市上后,他提着鞋子,手里翻来覆去看来看去总觉得自己的鞋子做的不那么精致,左瞧右瞧还是不那么满意,心想不如回去拿量好的尺码来再重新做一对。于是他就回去了。等他返回集市的时候忘带了尺码,于是又返回去取,到家后发现自己忘记买鞋了,就返回集市买鞋。集市上的鞋铺还在,可是鞋子已经卖完了。郑国人两手空空的回家了。他的邻居笑他时他说自己带了尺码的,没有带尺码,所以没有买到鞋子。他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我们做事情不要死搬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情况。它揭示了郑国人固守教条、墨守成规的愚蠢。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的收入诸子百家著作,有的保存在历代史书、杂记中,有的流传于民间。已出版的比较完备的汇编本是清代吴郝鹏的《 Laura寓言》。
此外,国外有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