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五行属什么命?
2015年是乙未年,乙的五行属木,未为羊,所以2015年生的是木羊之命。 六十甲子是一循环。在2015年到2075年间出生的人都有辛卯这个天干地支。
比如1980年和1938年出生的人都包含在这一范围之中。1980年为庚申年,天干庚金,地支申金,因此1980年属于金的年份;而1938年为戊寅年,天干戊土,地支寅木,所以1938年是土的年份。
六十甲子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发现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每个干支表示着一周期运动的起始点和时间跨度。 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元,公元1000年的正月朔日为农历壬辰年正月初一。从这一年开始到下一个壬辰年正月朔日的时间段为一个“干支纪年”,60年时间周而复始。每一个阶段的结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中国传统的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中国的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组合成六十个单位,古人以此作为记年、月、日、时的序号,即所谓的“干支”或“干支表”。
六十年干支表: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1911年辛亥革命废帝制后,正式引进了起源于古埃及的公历纪年法。于是,将公历纪年起始年定为公元元年,而辛亥革命爆发的那年,则是公元1911年。又因为这一年是干支纪年法的辛亥年,因此辛亥年也成为1911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标志。
将辛亥年与1911年联系在一起,而按干支表的计算规律,从辛亥年倒退回15年,即为戊戌年,于是戊戌年也成为1896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标志。
干支纪年的规律是天干的周期为10年,地支的周期是12年,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365日为一年,太阳运行的周期是12年,地支与太阳运行是同步的。而干支纪年是天干地支的组合,因此干支纪年的周期是天干和地支周期的最小公倍数,即60年。所以,甲子年每隔60年出现一次。
因此,从1911辛亥年推论可知,1926年丙寅,1941年辛巳,1956年丙申,1971年辛亥,1986年丙寅,2001年辛巳,2016年丙申……这一年都是60年周期里的戊戌年。因此,公元前1046年亦是干支纪年表里的戊戌年。
从地球的自然现象可知,冬季,地球南、北两半球严重偏向太阳,昼延长,夜缩短,阳光直射,气候炎热,而春、秋二季,地球两极与太阳照射的角度为45 ° ,光照面积增大,夜长、昼消,气候温暖。夏季,地球与太阳照射的角度开始增大,夜开始长,昼开始短,而夏至是昼最长的“极”点,之后夜长昼消,进入秋、冬时节。根据四季的地球运动规律和自然变化现象,可以得出昼夜、冷热、寒暑的变化是递进的,其运行规律如同环一般的连续不断,永无终止,古人将这种变化规律称为“循环运动”和“循环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干支纪年之中,将干支纪年规律视为“循环纪年法”。
天干地支的组合,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的。然而,从干支表中可以发现,以天干的“甲”配地支的“子”为轮换之始,甲属阳性,子亦属阳性,两者都处于最佳和极为旺盛的状态,在甲、子阴阳二体相遇的时候,两者必然要发生冲撞和搏杀,其结果必然是阴阳失调,阴阳合一无法形成。此时,如果按照干在前支在后即天干的甲配地支的子的顺序,就会造成年份纪年的缺失和干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