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属于五行属什么?
郑(Zhèng)姓源出有二: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周宣王弟姬叔郑之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王室同姓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春秋时,郑国被韩所灭,子孙四散逃亡,有人逃到今广东省电白县一带,取原国名中的“郑”字为姓,后来迁到海南,称为海南郑氏;也有人逃到今江西省临川地区,因当地有座名叫建昌亭的驿亭,他们就在亭下定居,将亭命名为建昌县,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形成临川郑氏,后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之一;还有人奔逃到福建晋江一带,与当地原居居民陈氏合姓而居,称陈郑氏,后来繁衍发展成为闽南地区的名门望族之一。 得姓始祖:郑桓公。春秋时期,郑国的第27位君主郑厉公,名突(?~前701年)在位期间,曾与鲁国、齐国一起讨伐宋国。郑厉公去世后,其子姬猛继位,是为郑昭公(?~前701年)。公元前701年,虢国被晋国所灭之后,余部归附于郑国。此时,位于西北方的秦欲东扩,于是派兵进攻郑国,夺得了郑国的京邑和东邑两地,并将此地分给了虢国的余部,称虢仲邑。同年9月,秦军撤走后,郑国将原来被秦国侵占的土地夺了回来,但并未恢复被秦国所占去的京邑和东地。不久,郑昭公被杀,郑国大乱,厉公的后代公子佚在外避难之时,得到周天子赏赐的采地——郑邑(位于今陕西省华县东),他遂以封地名号为姓,称郑佚。后世子孙尊郑桓公为得姓始祖。 二、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汉化改为郑姓而来: ① 北魏孝文帝南徙时期,有鲜卑族的步鹿真氏、贺赖氏改为汉姓为郑;
② 辽东乌桓部落中有郑姓;
③ 明代有蒙古人姓郑者,如郑伯颜; ④ 元末明初蒙古族八邻部人孛尔只斤氏中有改为汉姓郑者有之; ⑤ 清满洲八旗姓扎拉里氏,后有改姓郑者; ⑥ 朝鲜半岛的康郡郑氏和安城郑氏,分别于清嘉庆年间和咸丰年间来中国东北定居;
⑦ 锡伯族、回族、满族等都有郑姓。 迁徙分布 根据《元和姓纂》记载: “周宣王弟叔郑之后,以国为氏。汉有太仆郑弘,本籍济阴定陶也; 又梁国郑当时,颍川人也。魏有荥阳郑玄,陈留郑泰,颍川郑浑,太原郑冲父子; 晋有范阳郑冲,郑袤,荥阳郑冲,郑鲜之二祖,亦皆太原人; 魏有河南郑小同,南阳有郑钦,东莱复有名郑述。隋有太仆卿郑元,汲郡开府仪同三司郑世基,襄州刺史郑译; 唐有左武卫将军郑元璹,陕州刺史郑叔重,礼部侍郎郑虔、光禄少卿郑庄,太子詹事郑元古,御史中丞郑廷瓒,左散骑常侍郑叔道等等,多郡望太原者也”; “唐开元间,陈州宛丘人吴郡郑熊,官终夔州刺史,著《南海杂记》五卷,广陵人赵蕤着《蜀道难》一篇,又着《剑阁铭》与诗一首,蜀中名士,其子相亦善属文。 又有陈州宛丘郑綮,为滑台令,诗颇知名,号‘郑曲台’者是。 大和中,有相国郑覃,又太原人; 文宗朝,有翰林学士承旨郑洪业,亦太原人……”由此可知,自秦汉以来,山西太原一直是郑姓最大的聚邑之地也是重要的郡望所在。 另外,西汉末年,有许、陈、林三姓流寓广东,结草庐于山边,后人以为居山的许、陈、林姓都是客籍。其中有一支是河南荥阳人许由的后裔许慎。东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他奉命校正文字,书成后,刊石立碑,即著名的“熹平石经”,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编订的权威性标准课本,被誉为“天下正楷”。因此,他的后裔就以籍贯为其姓氏,称荥阳郑氏。从此河南荥阳成为郑姓的一大郡望。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原地区战乱纷争,郑姓人有避乱南迁,其中相当一部分到达闽粤和江南地区,最终形成了以河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为主的郑姓三大支系。
历史名人 郑 桓:西周末年的政治家,周幽王时,任司徒,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邑,并成为平王的太傅,为周王朝的重臣,后被封为荥侯。 郑国:战国时在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著名的水利家,曾受韩昭侯之命到山东中部开凿沟渠,灌溉农田,历时十年才告完成,故称郑国渠。由于这条渠道修筑成功,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对当时的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郑玄:东汉北海郡即墨人,东汉著名学者,曾遍注群经,博涉多优,世称“通儒”,被誉为汉代的“后学宗师”。他曾到徐州琅琊郡开阳(山东省临沂北)讲学,故又称徐州为“小北海”。 郑君贤:元代文学家,著有《竹斋诗稿》4册5卷,另补遗一卷。 郑观应: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著名思想家,是中国近代早期产业工人队伍中出现的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资本家。他所写的《盛世危言》一书在当时影响很大。 郑振铎:现代文化事业家,文物考古学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等职。 郑佩佩:著名影星,她自幼习武,是当今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武打影星。 郑孝胥:清代政治家、诗人。光绪二十三年进士。曾任湖南候补知府,内阁中书、湖北道员、安徽巡抚兼提督、北洋政府秘书、上海江南制造局总办、淞沪商埠总局局长、中华民国北平总理、伪满洲国总理等。 郑天挺:现代教育家,历史学家。曾为南开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郑君里:电影艺术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文史系。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等职务,创作了大量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