龘五行属什么?
关于这个题目,我其实几年前也曾经做过分析。 2013年9月,我在《汉语名词语缀的分布与归类》一文中,对“龘”等三个字的构词特点做了详细分析(该文被收录于我的专著《词汇化模式研究》中): “龘”字在现代汉语当中只作为语素使用,且全部以双音节形态出现;从构词类型来看,该字均构成复合构词语汇的词根部分[27]。根据统计,“龘”字一共参与造词6次,均为单音节动补结构动词;而按照王宁( 2005) 的分类标准则将其归入动结式范畴之中 [28],这正与该字的基本词义相一致 —— 即形容龙在空中盘旋的样子。
因此,我们可以说,“龘”是古代龙图腾文化的一个缩影。 根据现有资料,“龖”、“龘”这两个字最早见诸于唐代典籍。《康熙字典》解释道: “《唐韵》徒合切《集韵》达合切,音沓。又《五音集韵》杜葛切,音朵。二龙飞翔之形。” 在《中国古今拼音汉字对照词典》一书中将两个字分别注音为tā和dá[29]。 而《说文解字》对“龖”的解释是: “龖,龙腾飞也。” 这说明“龖”在古代既是一个会意兼象形字,同时也是一个表声表义文字。只不过到近代,其会意功能基本丧失殆尽而已。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脉络:在唐代以前,“龖”和“龘”这两个字都具备完整的形体,并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而在唐代以后,它们的字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简化,并且逐渐被合并为一个整体——这就是“龖”的雏形了——“龖”和“龘”两个字的最终合体应该是发生在明代或是清代时期。至于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笔者尚未找到相关文献资料加以论证。不过,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上述现象恰好与我们目前所认识的汉字发展史相符一一即上古时期汉字字形较复杂,而后逐渐简化。汉字的形义演变规律同样适用于这些由表音字构成的语缀。换言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现象理解为一种文字演变的自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