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属于五行属什么?
“五”的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指事物有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所构成。 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几种原素构成的;这五种原素的组合变化,产生了世界上的一切物质与现象。
五行学说反映了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成果,它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念;也是古人观察宇宙万物的方法论之一。 在《尚书·洪范》中提出:“五行:一曰水火,二曰木金,三曰土。” 这里将“五”作为数量词来使用,表示一类事物的总称或一种分类。其中“行”的含义是“行列”的意思,在这里理解为五类事物。
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问题,历来有多种看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是来源于原始宗教中的图腾崇拜。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将自己的部落和氏族用某种动物或植物进行标记并加以保护,这种标志物就是该部落的图腾,代表该部落的象征性符号,因此也称为“图腾主义”。
据考证,以“五方”“五色”为基义的五行说即是起源于图腾主义。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还无法解释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当大自然出现了灾害的时候,他们便把自然灾害归于神灵的意志,并且认为各个不同氏族的图腾神灵之间存在着矛盾斗争的关系。比如,当洪水降临,某一族的图腾神灵阻止了洪水,而其他图腾神的氏族遭遇灭顶之灾时:那么这一族就会被其他族所崇拜,相反遭受洪水灭顶之灾的一族就会遭到其他民族的歧视。为了得到大家的尊崇与敬畏,各个氏族就采用统一的形象来祭祀共同的图腾神灵,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图腾神灵被赋予相同的性质——即同一类的属性。后来这些不同的图腾神被划分为五个类别——“五行”——即所谓的“五方”“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