榣字五行属什么?

梅少航梅少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秦时期,“五行”尚未成为一种系统性的思想体系。《国语·晋语四》载晋献公时大臣荀息之言曰:“昔夏后氏之衰也,桀伐于有娀之墟,灭有娀氏而迁其民於雍沮之地,筑城郭、为池囿,而范宫室、尊卑之别,以待夷客;今君弃德好仇(攻),远自荆蛮,而辟梁、宋,若是则纣之移桀者也。” 此言夏启之时,君主昏虐无道,商王成汤兴兵讨伐桀于有娀之墟,灭掉有娀氏之后把其子民迁徙至雍沮之地,在此修建城墙和池塘,建筑宫室,从而区分尊卑贵贱以恭迎四方来客。

这段史料说明在春秋初期,人们普遍认为夏王朝因失德而被取代的传说并非史实。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提到有娀氏的时候总是将其与夏后氏联系在一起。 《史记·五帝本纪》及《楚辞·离骚》均记载鲧受舜命治理洪水,九年未成,后被诛死。然而到了战国晚期,诸子百家纷纷开始给历史人物正名,于是有人开始将鲧说成是颛顼之子,也有人坚持鲧乃禹之父的说法。《吕氏春秋·孝行览·忠孝》谓鲧“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泉之南,擒鲧于羽郊”(注1),而《淮南子·本训》则称“颛顼生帝喾”“禹父鲧” (注2)。

由此可以看出,在战国晚期的文献中出现了许多将古史传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的例子。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里便有“益与禹议(同‘议’,商讨之意——引者注)水事,鲧堙伏害,益则言‘何不疏江使川东流’,禹曰‘不然,夫江河之水,盖天下之川也,此来自西极,至此五千里;下民乏水,君何以塞川,使东流’”(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样的情节出现。这种把不同传说的主人公联系到一起的做法很可能就是五行观念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呢?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尽管它们所描述的历史事实并不存在)。因为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古人所说的上古时代是指夏、商、周三代之前的时代。由于这个时代的年代过于久远,因而当时的人们只能根据口口相传的故事来想象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因此,我们在解释这些故事时不必拘泥于它们的细节是否合乎逻辑,只需注意它们之间的历史演变线索即可。

再回过头来看有娀氏,其实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氏族名称,而是对殷商早期的一个诸侯国的称呼。这个诸侯国位于山东曹县以南,其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定陶县西北一带。有娀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部落,其起源可追溯到夏朝初期。关于它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奄有九畿,靡有孑遗。

这首诗主要记述了殷商的始祖契由天神卵育而生,辅佐商祖相邦平定天下,开创了一个“九州攸同,万国攸安”的盛世局面。不过,由于这首诗是专门歌颂殷商的祖先的功绩的,所以其中难免有溢美之词。事实上,契并非是如诗中所言那样由天神卵育而生,他的母亲简狄也不是被燕雀的鸟蛋砸中的。

据传契之母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遂生契"(见《史记·殷本纪》)。这里所谓的"堕"实际上指的是燕子产卵而不孵化的情形。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候鸟南飞之际或冬春交替之时。燕子作为候鸟中的一员,每年都要进行长途迁徙;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们也会选择留在原来的巢穴里孵化出幼鸟;这就是所谓的"堕"。我们还发现,《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也有类似记载:"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可见,这两首诗都是写燕子的。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五行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与夏商时期流传下来的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传说又是如何影响人们对宇宙万物认知的呢?下面我们就对此展开讨论。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五行”并非指自然界存在的五种基本物质形态,而是一种原始的宇宙观。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点:第一,“水火木金土”并非一种固定的顺序排列方式;第二,这五个字的含义也并非完全相同。 那么这两个特点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笔者认为,正是以上两点导致了后来人们普遍认为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关系的出现(注3)。例如《尚书·洪范篇》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日火三日月四日木,五日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段话就明显地将五行与四季、方位、五方等概念挂钩,并且提出了“相生相克”这一基本原则。

优质答主

根据《康熙字典》记录,“榣”的本义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树名,出自《庄子·秋水》中的“鯈鱼出游从容,是儵之池也;鲦、鲋嬉游从容,是鯈、鲋之所常处乎!” 《汉书•地理志》注引晋灼曰:“一名‘逍遥’。”

由此可以猜测出,“榣”最初可能是一种树木的名字或一种形容树的词语。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榣”与“乔”通假(见张舜徽撰写的《说文解字约注》)。如果真是这样,这种树就可能是乔木了。 在中国台湾地区,还曾经发现过这种树的标本。 根据以上资料推测,这棵树有可能是桤属的植物(属),或者是属于桤科的植物(科),当然也可以考虑其他植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