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五行属什么的?

东晨瑜东晨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的起源,是建立在古代哲学基础上的,所以五行不是凭空出现的概念,它的产生和演变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五行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左传》等经书典籍中以及一些古史传说。如《尚书·甘誓》有“惟戊寅,王自祖伊来,卜曰余吉,帝命文王代殷”;《国语·郑语》载周幽公时,太史伯阳父谈历史变化时说到“五行之官”;春秋初年鲁隐公四年(前719),宋人伐郑时,《左传》记载了宋司马公孙固的一段话,说“以我襄公之功,谓我诸侯犹亡”,把金木水火土与五国诸侯联系起来,为后世五行相配的五方说打上了最初的印记。 五行相配的五方说形成于西周末年。其依据是先秦典籍中的记载,《国语·郑语》载周襄公时,太史伯阳父言及夏禹治水时曾把天下分成五个区域,并分派“应龙”去作治水工程的监工;商汤灭夏后,又将全国划分为九区,各设一个诸侯进行管理。到了周武王时期,又重新把全国划分为五服,使诸侯按照等级在各自的封地内进行祭祀。当时人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央”“四旁”的地理观念,这种观念被赋予了五行含义之后,就产生了所谓的“四行相得”的观念——东南西北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到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又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政治领域。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晏子论君臣关系时说:“先君之立也,参之以礼乐、春秋。”杜预注曰: “参,谓东南西北, 则五方为五行之所主矣。 ”

总之,五行起源于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到东周时期已逐步成为一种较为完备的宇宙生成模式,它主要表现在天文历法和五行相配的五方说两个方面。至于五行的概念内涵如何,何时才正式成为术语,目前学术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出自《书经·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也有人认为来自《管子·五行篇》,该篇认为五行各有五种特征,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还有人认为五行说由以上两种观点互相融合而来……总之,各种说法都缺乏直接的文献证据支撑,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

那么到底什么是五行呢?我认为应该是这样一种情况:上古之时并没有五行这个系统理论,只是先民们对自然界不同性质物体的分类,比如水有滋润向下之德,于是称之为润下;火性炎上等等。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自然现象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便不知不觉地把它们当作一类事物看待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的了解逐步深入,发现这五大类物体之间还存在着某种联系,于是就有人开始用五行来说明这些物体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规律了。当然,这种解释是不科学的。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古人所讲的“木生火”之类的话呢?我认为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套比喻的说法。比方我们常说“某某像木头一样老实厚道”,这里的“木”实际上指的是人的性格特点而不是指植物本身;同样的道理,“火”也不是火的物理属性而是形容一个人的脾气火爆之类的。这套说法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它却非常形象生动而且易于理解掌握。因此它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人们逐渐接受而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并被流传下来。所以说,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不可拘泥于形式,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结论。 最后补充一点。我在《中国古代哲学简史》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所谓‘相生’者,不过是五行学派对自然界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的一种概括和总结罢了。它与《周易》中所讲的阴阳交感,相类而非相通。”我觉得这句话很精辟且很有见地,特拿来与大家分享~ PS:楼主的问题比较奇怪哈,怎么问的是“什么属五行”呀!难道题主不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搞笑吗?哈哈…

优质答主

丹,从字义上解释为炼丹药的地方,那自然是火的属性啦; 若用五行去分析的话,因为“金木火土水”五行的排列是按季节顺序的,在夏季的第三个月,对应的当然是火了——《黄帝内经·灵枢》有言“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气得泄,此谓蕃秀。”“蕃秀”者阳气盛大、欣欣向荣之意也。

所以,丹自然属火了。 以上是我的浅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