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五行属什么的?
《说文解字》中有言“人所以饮饮食也”,所谓饮食,指的是吃饭与喝水;而古人又将吃饭与水的行为统称为“食”,把喝东西的行为称之为“饮”;因此“飲”在甲骨文中就是一个人端着容器向嘴里倒水的形象 “饮”和“食”二字,均是从口从兑,表明这两个字最初都来源于吃喝的活动。
后来因为人们要表达不同的含义,才演化出不一样的字形。 如“食”字最早是像用嘴吃食物的形状——即“饣”部中的所有汉字所体现出来的样子(比如美食的“食”、食物“食”) 而“饮”则是由两个象形字组成的会意字,左边是一个容器,右边则是一只手正在往容器里倒水——表示饮用之物为液体(饮料的“饮”、饮水“饮”等都属于此类) 虽然今天“饮”已经很少单独出现表达了,大多都作为动词“饮”或名词“饮”的偏旁使用,但是它的本义却保留了下来,并形成了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词——“饮品”(类似英语的 drink)以及“酒饮”(类似英语的 alcoholic beverage/liquor) 今天当我们提到一个字的五行属性时,通常是指它读音五行的归属,而非这个字的本意——这便是因为现在大多数汉字的本义早已不再被人们使用了。
举例来说,今天没有人再会拿着个“食”字去吃东西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把它认作“食”来书写,于是它就成为了一个“土”属性的汉字。 如果非要追溯起来,恐怕只能追溯到原始文字中去寻找这些汉字的本意了。 现在我们一般提到的字的五行属性,大都来自于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原命》中对《易经》的理解——“凡五行者,皆有阴阳刚柔之象焉。故木有相抱相合、阳在内而阴附外之形;金有相割相切、阳在外而阴内应之势;火有相燃相守、阳在外而阴内照之情;土有相沃相载、刚柔相兼、阴阳相含之象。盖木火为日之所寄,故其德主生而不主杀;金水土为月之所临,故其德主杀而不主生。……是故木之性生于春,而死于秋, 故其德生于阳而死于阴. 金之性生于秋而死于夏,故其德生于阴而死于阳……”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顾炎武所说的五行其实就是阴阳的象征而已,所谓的“金生水、水生木”之类也只是比喻而非现实中的转换罢了(当然这种比喻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根据我的理解来看,汉字最初的五行应该是阴阳的归属而不是事物的所属,只不过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不断认识,这些抽象的意象又逐渐被对应在了客观世界之中;不过即便如此,我们现在讨论的字之五行也是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讨论还是建立在古人对客观规律的总结之上的,只是我们现在已经不用那些概念来表达意思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