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五行是什么?
《黄帝内经·灵枢》云,“黄帝曰:少阴之脉独盛,少阴之气不足,调之下,奈何?岐伯答曰:治之以鸡冠花,取左右两侧血络,出血而息,上下横理相离者,皆刺去之” 《素问·调经论篇》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热则血脉充盈,寒则涩而不能流……天暑血溢,腠理虚,故汗多而肤痛。”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天气冷则腠理闭” 《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其气下行” “其气上溢”,指的就是汗。
《素问·评热病论》指出,“其人多汗,一天下湿,水气客之,脾胃之气不能消水,是谓肿渴。”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气,其病遍身肿,腹大满,泄泻,小便不利。” 《内经》中提到的“汗”,实际上就是现在的“水肿”“湿疹”之类。
所以“治水”实际上就是治汗,治疗汗液过多引起的各种问题——水肿、皮肤病等等。 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夫汗者精气与邪热之外驰也……”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汗者阳气,精血之所化者也。”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阴阳气血协调一致的外在表现。
如果因为疾病导致出汗异常(多或者少),那就是体内的“阴阳失衡”了,此时病机就变成了“表实”或者是“里虚”。 因此古人根据病因把汗分成了6种——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冷汗、热汗。 其中: 自汗——身体没动却大汗淋漓。 盗汗——睡着后汗出如洗。 头汗——头部多发性汗。
手足心汗——手掌和脚掌多汗。 冷汗——冒冷汗,颜色淡而量少。 热汗——手心发烫并有汗出。 这六种汗的生成和脾、肺、肾三脏密切相关。
1.自汗:主要原因是气虚,其次是阳虚和阴虚。 病理因素主要是气虚和阳虚,导致身体的卫气(抵御外邪的一类阳气)虚弱,不能固摄皮肤,导致出汗增多。 阴虚时也会自汗,是因为阴虚生内热,热盛伤津,夜间阳入营血中有热,导致入睡后阳气逐渐上升,引起自汗。 2.盗汗:原因跟自汗差不多。 病理因素也是气和血的问题,血虚或阴虚导致夜卧之后,阳入阴不出又复入,如此循环,阳热内生,迫汗外出。
3.头汗 (1)偏头汗:一般是因为肝火旺盛或者脾气急躁导致,常常一出汗就集中在头上。 病理因素就是气滞血瘀、肝火旺盛。
(2)全身头汗:这种比较少见,往往是体内湿热过重或者胃热炽盛导致的。
4.手脚心汗 病因为脾虚和肾虚,小儿多是脾虚,成人多为肾虚。 5.冷汗 病因为气虚和阳虚。
6.热汗 热汗多由阴虚引起,无热者不多见。 一句话总结:正常出汗,健康有保障! 制止多汗,从这6点入手——
1饮食调养 多食甘凉,即多吃蔬菜水果,可以生津止渴,补液敛汗。
2生活调节 加强日常护理,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
3药物干预 合理运用中药方剂,比如牡蛎散,补中益气汤等。
4经络导引 针灸治疗,经常用到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和涌泉。
5物理疗法 按摩、热敷、冷水浴、温水澡都可以有效帮助止汗。 6其他方法 佩戴假指甲或者使用滑石粉做粉状粉底,也可以减少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