汓五行是什么?
“浮”字之古文,即“汓”字;《说文解字》曰:“汸:浮也。从水,声。”“汓”本义为“漂浮”,故读作qíu(求)。 《汉书·地理志下》:“(会稽)多淫祠,民庶或置祠屋而祀之……有浮桥,又有堨亭,在湖水中,立庙,以祠汾阴侯、后土。”——(会稽)有很多无名的寺庙,百姓或在家庙中祭祀。。。有一座浮桥,又有一座堨亭,位于湖水中,建有庙堂,用来祭祀汾阴侯和土地神。 此处“浮”字当作动词用,当“设置”讲。又如《汉书·西域传》:“乌弋山离国,王治焉耆城,去洛三千五百里。”“焉耆”古地名,在现今中国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东汉末年班超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县治,称之为“焉耆国”。 “浮”字也有“空虚,不充实”之意。《汉书·匈奴传赞》:“其明年,帝乃复征匈奴。”“明年”二字后面省略了前文中的两个时间短语——“春三月”与“夏五月”。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这样的:“第二年春天三个月以后汉武帝再次发兵攻打匈奴。”——第一次出兵时间是“春季三月”,第二次出兵时间是“夏季五月”。
“浮”字的这一含义可以组成一个成语——“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事物匆忙粗略而不深入细致)。这个词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浮晖闪炼荷飘香,树荫覆池蝉噪忙。——阳光在水面上闪耀,荷叶轻轻摇动散发清香;树木阴凉覆盖在水池上,知了鸣叫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