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五行是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使用于中医、堪舆(俗称看风水)、占卜以及道教自身修炼等方面。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 五大类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 阳木——甲木、乙木 阴木——寅木、卯木 阳火——丙火、丁火 阴火——巳火、午火 阳土——戊土、己土 阴土——辰土、戌土 阳金——庚金、辛金 阴金——申金、酉金 阳水——壬水、癸水 阴水——亥水、子水 从自然界来看天在上为阳,地为阴;山在海为阳,水在泽为阴等等,而人体内也分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以此类推。 所以从以上五行的阴阳属性可以看出,五行实际上就是把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进行归类,并且给它们各自赋予阴阳属性,以此达到系统化的目的,这是道家学派创建五行学说的重要基础。
《尚书·洪范》记载了五行学说的精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生克制化”在道教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中,五脏具有贮存和输送精微物质(气血津液)的功能,而六腑则具备受纳与腐熟水谷功能。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在人体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又分别属于阴阳表里,可以说五脏六腑阴阳俱全,从而形成了一个小天地。这个“小天地”除了有其自身的生克关系之外,同时还遵循着自然界“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比如,木能生火,心火旺盛则会使木燃烧起来。同时,如果心火过盛则会烧伤木本应有的功能。这就是心木(肝脏)对人身的影响和规律。
而在生理状态下,应该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但是在病理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某一行过分或者不及的情况,这时就会发生“克制”或者是“相乘”的现象,即木太旺克制了金,或者在五行之中出现了水木或水火两行过多,而金土明显不足的情况。这就需要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调理,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同样,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还可以运用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来指导用药。一般来说,治疗热证的药物多属阳性,而治寒证的药物多为阴性。还有五行配五色、五行配五味等方法,都在中医临床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