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五行属于什么关系?
“夕”的五行应该是火,而不是金;从字形上看,“夕”上面是“日”,下面是“月”,而“日”属阳、“月”属阴,阴阳相应,所以“夕”也应该属性为火(阳)。 至于为什么用“金”字旁,估计是古人无法完全认清“夕”字的构造所致,或者是为了与“明”字区分开来的原因吧! 比如“春”字,古字作“萅”,上面就是“三”而不是“日”,而“秋”字古字作“秌”或“揫”,上面都是“禾”不是“日”,如果“春”和“秋”的五行用五行的理论去推导出它们的五行,那结果就会是正确的。 而“冬”字在春秋战国时,古文字作“氷”或“冬”,上面是“隹”不是“日”;秦统一中国后建立小篆字体,“冬”字上面才是“日”,所以到了小篆时代开始,“冬”的五行就应该是水了(因为“日”五行属火);汉隶时期,“冬”字又变成“氷”(“水”加“东”)或者是“夂”(“言”下面加“冬”),很明显,这个时候“冬”的五行应该回归水了。
后来汉字简化,为了书写方便,把许多合体字简化成了简体字,而简体字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同音字或形近字简化成同一个字,繁体字中有“日”的字大多简化成同一个字,“春”“秋”“冬”这三个季节也简化成同一个字!所以导致了现在很多人以为“春”、“秋"、“冬”的五行用的是汉字的五行理论——即根据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形态推断出来的五行。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方法。 用现代汉语字典或者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春”字的五行其实应该是木,“秋”的五行应该是金,“冬”的五行应该是水。 如果用古代汉字学来分析判断字义的五行时,还应该考虑一个字在汉语文学史上的流变。也就是说还要考虑这个字的本义是什么。
“春”字的本义是草木发芽,万物生长,其五行当然就应该属于木了;而“秋”字的本义是庄稼成熟,其五行当然就属于金了;“冬”字的本义是冰天雪地,其五行当然就属于水了。 那么“春”、“秋”、“冬”这三个词最早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按照《尔雅·释天》,“春日清明,秋风白露,冬月大雪。”(注:此条出自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条目,可参看链接:http://b2.m.xikao.com/gengwu/150.htm)可见,“春”、“秋”、“东”最早指的是节气(当然节气是农历里的概念),节气本来就是用来划分时间的,所以时间本身就应该包含五行的意义在内。而古人观天象测太阳的位置判断节气,自然以太阳的五行来定节气的五行。而太阳的五行就是火。 所以“春”、“秋”、“冬季”最初的五行应该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