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婚配是谁记录的?
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道、墨、法等诸家学说出现并流传下来,而阴阳五行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了邹衍“深观阴阳消息”的理论;《庄子·天下篇》也有关于公孙龙和孟轲“辩衡阴阳”的记载。可见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阴阳以及阴阳合和的概念。 而五行,在商周时就已被使用。《国语·郑语》中有晋侯问于史伯的话:“我今即位,何以祀神?”韦昭注曰:“四时之所生,谓五行也。”又据《尚书·序》载:“作《周官》,叙九畴,次五典,立太极,咸有五方,繁会五行。”这都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广泛使用五行概念了。
至于为什么用五行来相配,而不采用其他数字,这是因为五行具有相生相克的特点,且与阴阳相合共为六十四象,用来象征宇宙万物,是极为合理的。 五行相配作为古代人的婚姻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之时。
明末冯梦龙所著小说《醒世婚姻》中就有这样的文字:“若论五行生克,年月日时,倒还罢了……这男女两行,却是难处。自古婚姻都是男壮女俏,或者男瘦女肥,才有和谐美满。若是两个都旺,日后怕要斗起气来……”这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五行过盛或过弱都不利于婚姻幸福,只有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家和万事兴。 当然,这种婚配观念在现代早已不被提倡。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的五行均衡并不是取决于父母的五行属性,而是由父母双方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相互结合而决定的。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染色体出现问题,那么无论另外一方的五行如何,都有可能造成新生儿五行失衡。现代医学并不支持根据父母五行属相来择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