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以养什么为主?

尤思媛尤思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医理论是经验科学,而不是理性科学。中医所讲的“五行”与西方哲学中的“五行”完全是两码事儿。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尚书·洪范》中,但其中的五行并不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而是指仁、礼、信、义、智五种德行。

汉代的王充在《论衡·言毒篇》中说得很清楚:“五行者,五常之谓也……故仁属于土,义属于金,礼属于火,智属于水,信属于木。”这里把“仁”配属土,把“义”配属金,把“礼”配属火,把“智”配属水,把“信”配属木;并把这五大德行与四季、五色相配合,形成了著名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东汉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明确谈到:“五脏应四时,各有阴阳,皆有盛衰。是以正月阳气开始升发,人气在肝脏,肝属木……九月阳气开始收敛,人气在肺脏,肺属金……冬至一阳生,人身阴气渐消,阳气渐长,人气在命门。命门者,水火之府,乃少阳肾气之所居。此节气变化,人体相应部位及脏腑器官的变化规律,即所谓‘天地人’三才之道,亦即中医所谓的‘天人相应’”。

张仲景这里所说的季节交替之时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其实就蕴含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万物生长之机以及“木火金水水土”的五行流动规律。 为什么中医要在人的五脏之中独取肝气而言“生发”呢?这是由东方之气的生发特性决定的。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厥阴之本,风郁而生……其用散而气,故令发散也。”“厥阴者,阳气不起,微极之候(气非常虚弱)……”可见,这里的“厥阴”并非指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而是特指春季的阳气——因为立春后,自然界草木发芽,生命蓬勃,而人体的阳气也要从根基“厥阴”逐渐向外疏散,如植物的发芽一般。这时若阳气不能往外疏散,反而闷在了里面,就如同树叶发黄,花蕾枯萎一样,人的生命之气也就停止了。所以说,中医所说的“生发”其实是自然生发与人体生理功能相互匹配的结果。

谈柏青谈柏青优质答主

中医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是古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五行理论认为,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内在的生成、相互滋生和平衡的关系。中医学使用五行理论来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养护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脏对应五行:

1. 肝-木

2. 心-火

3. 脾-土

4. 肺-金

5. 肾-水

根据不同五行属性,可以调理和养护相应的器官:

1. 肝(木):调理肝需要保持其活力,免受郁结,建议吃一些酸味和苦味的食物,如柚子、绿色蔬菜、动物肝脏等。

2. 心(火):保养心脏需要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可食辣椒、红枣、红豆等性温的食物。

3. 脾(土):养护脾需要注意饮食的调节,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多吃易消化、温补的食物,如薏米、红枣、牛肉等。

4. 肺(金):肺脏较易受空气污染影响,因此在雾霾严重的时期需要注意咳嗽、咽喉症状的缓解。多吃白色食物,如百合、梨等,可止咳化痰。

5. 肾(水):肾主尿排毒,要保护好肾脏,避免尿路感染。多饮水,吃黑色食品,如黑木耳、枸杞、黑豆等。

总之,中医五行理论强调维持身体内各种元素之间的平衡,通过调理饮食、保证作息、预防疾病等方法来达到养护健康的目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