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以养什么为主?

尤思媛尤思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医理论是经验科学,而不是理性科学。中医所讲的“五行”与西方哲学中的“五行”完全是两码事儿。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尚书·洪范》中,但其中的五行并不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而是指仁、礼、信、义、智五种德行。

汉代的王充在《论衡·言毒篇》中说得很清楚:“五行者,五常之谓也……故仁属于土,义属于金,礼属于火,智属于水,信属于木。”这里把“仁”配属土,把“义”配属金,把“礼”配属火,把“智”配属水,把“信”配属木;并把这五大德行与四季、五色相配合,形成了著名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东汉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明确谈到:“五脏应四时,各有阴阳,皆有盛衰。是以正月阳气开始升发,人气在肝脏,肝属木……九月阳气开始收敛,人气在肺脏,肺属金……冬至一阳生,人身阴气渐消,阳气渐长,人气在命门。命门者,水火之府,乃少阳肾气之所居。此节气变化,人体相应部位及脏腑器官的变化规律,即所谓‘天地人’三才之道,亦即中医所谓的‘天人相应’”。

张仲景这里所说的季节交替之时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其实就蕴含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万物生长之机以及“木火金水水土”的五行流动规律。 为什么中医要在人的五脏之中独取肝气而言“生发”呢?这是由东方之气的生发特性决定的。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厥阴之本,风郁而生……其用散而气,故令发散也。”“厥阴者,阳气不起,微极之候(气非常虚弱)……”可见,这里的“厥阴”并非指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而是特指春季的阳气——因为立春后,自然界草木发芽,生命蓬勃,而人体的阳气也要从根基“厥阴”逐渐向外疏散,如植物的发芽一般。这时若阳气不能往外疏散,反而闷在了里面,就如同树叶发黄,花蕾枯萎一样,人的生命之气也就停止了。所以说,中医所说的“生发”其实是自然生发与人体生理功能相互匹配的结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