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五行是什么意思?
“行”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重要词汇。它和“列”“步”一起,都被认为是“行走的行”的本字。在六书之中属于会意。 《说文》中解释为:“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注解说:“凡经传言行,皆当作歩趋,字之误也。” 而“五”在古汉语中指的是阴阳八卦中的“乾卦”,它的基本含义是:“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数值计算。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一书中,文中提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五个项目就是“五行的属性”,而它们各自的顺序则是“水火木金土”,这是按照“水→火→木→金→土”的顺序进行排列的。因此这里的“五行”可以理解为“五种物质”或者“五种元素”。 在古人看来这五大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要素(类似于现代科学理论中的“夸克-胶子的色导论”),并且这五个项目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是后来被儒家推崇备至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相生相克”最早见于老子著作《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老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互影响的——“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遵循着这一规律。
而在汉初,董仲舒在继承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并将“五行相生相克”附会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用以宣扬“德治”。这种观点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从而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下来。 而“行”字的五行属性,也就随着这思想的流传而被贴上了标签——“木”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