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出租属于五行哪种?
服装出租,从属行当来看应该归属“戏服”,“戏装”是“戏曲服饰”的简称; 从经营业态来看,它属于“百货”的一部分——“百货商品”是指商业企业经营的除食品和烟酒以外的其他生活用品,包括药品、五金交电、化工原料、缝纫机、自行车等,以及人们日常穿戴的服装、鞋帽、眼镜、手表等,此外还有文教用品、工艺美术品等。 所以,根据上述定义,服装出租属于“百货”范畴,并且是与“日用品”相对应的“特种百货”。
在旧中国,由于商业资本力量薄弱,我国民族工业又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外国商品的侵略尤其表现在百货业方面,如洋布、洋灰、洋钉、洋蜡等等,大量充斥中国市场,给民族工商业带来很大的威胁。为了抵制外货,1926年,上海开始推行国货运动,通过提倡穿用国货来刺激国内消费,扶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当时提出“人人购买国货,实行废钞运动,使国际货币投机无法生存”的口号,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到3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民政府统合全国资源的努力,民族制造业得到一定发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的经济动员计划使得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民族工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以纺织业为例,1934年至1938年是民族资本家投资建厂最活跃的时期,全国纱锭数量从1934年的105万枚增长至1938年的220万枚,增长了1.1倍,棉纺厂产量也从1934年的45万吨增加至1938年的86万吨,增长了1.3倍。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大批工厂内迁,这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据统计,仅在1940年至1942年间,内迁移来的工厂就达889家 [1],这些工厂大多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为了鼓励民族资本家的投资热情,国民党政府还多次降低进出口关税,以提高国产纺织品的地位,打击投机商人的活动。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纺织行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民间资本举办的民营纺织业获得空前的繁荣。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私营纺织厂,它们采用进口设备和棉花,以较先进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产品多为供出口的外销棉布,行销世界各地。
例如,位于上海的振新纺织厂是一座拥有76台蒸汽织机的较大规模的私营纺织厂,其产品有斜纹、贡缎、卡其、色丁等各种棉布,远销欧洲、美洲和澳洲。再如,位于辽宁本溪市的荣亨纺织厂于1941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3公顷,有职工1400多人,有锅炉房、自来水塔和各种厂房共70多间,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有日本及欧洲进口的纺纱机和织布机各200多台,年产各类纱线2000余吨,织成各种花色的棉布2万多匹。该厂产品除了供应东北地区外,还出口朝鲜、蒙古和国外,深受消费者青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恢复经济发展,人民政府对私人工商业进行了适当鼓励和引导,使其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在这一阶段,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公私合营被当作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形式而大力推广,许多民营企业被迫参加公私合营,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到了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成分基本被取消,只有少数情形得以保留直到改革开放的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