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化是什么意思?
“明星”,就是被媒体和大众不断报道的公众人物。而“星象”中“星”的意思是指“被广泛报道的人”。所以可以理解为:“明星=被广泛报道的人”。 当一个人成为公众人物后,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各种限制,就像被套上了“金箍咒”一样——你不得不考虑如何不违背法律法规,不损害公共秩序来展示你的个性;你不得不想着怎么不给他人带来困扰地表达你想说的,做你想做的;而且你还必须接受大众的监督与评价……
总之,一个成功走向明星之路的人,是需要承受巨大压力的。 有些人虽然拥有很高的网络人气,拥有大量的粉丝追随,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星”——因为除了自己的粉丝以外,他人对他们是不会给予太多关注的。 但是现在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普通人在没有成为明星之前就开始积攒人气、聚集流量,为日后走向明星之路做准备。
比如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内容,利用大数据算法分析用户喜好,进行精准的内容输出来吸引粉丝关注;又或是开通直播带货来销售自己推荐的产品,利用大量粉丝的购买力来实现高销售额……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其核心都是围绕“人”这个主体来开展内容的创作,以此来获得受众的关注和支持!
在流行文化里,人们总是渴望在不同形式中,挖掘类似一般崇拜者与明星和歌星之间关系的元素.当这些元素被总结并结合成一种独特的形态以使其他人能效仿时,那么这一形态就被称作“明星化”了。明星化被定义成一种既“包含从他人(明星) 身上取得能量又同时使他人成为自己的崇拜者”并且“能够向他人施加魔力”的人格形态。
明星化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会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他人的交流姿态处于从属的,依附性的被崇拜者立场。他们通过保持崇拜者与支持者的不均衡状态,控制情感的交换并从他人身上吸取力量和获得承认。明星化个体的共同特点是:把个人精力投入如何通过自我扩张,吸引他人的注意力,甚至操纵别人以取得自己的经济或社会利益。因此,明星化人格是高度外向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外向性与人格的魅力和吸引他人的能力有关,并影响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的轻松程度以及对刺激和冒险的寻求。明星化个体在表面上表现出的高度外向性只是在满足个人利益。因此,对明星化个体来说,从他人身上获得情感能量的重要程度要超过给予他人。
明星化个体与自恋型人格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自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美男子纳西斯(Narcissus)。他为照耀在泉水中的自己所迷恋而不能自拔,最终化成一朵美丽的水仙。“自恋”一词,在心理学上作为一种精神症状,被克雷丕林首先提出。其后,弗洛伊德在对达。芬奇的研究中,对自恋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阐述。与“明星化”不同的是,自恋更加强调个体的自我欣赏和自我欲望的满足,而当这种满足受到阻碍时,还会有敌对以及报复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