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又叫什么城?
“北京”这称呼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比较靠谱的是以下三种: 一、取自《周礼·考工记》“九夫为井,方九里,乘九夫,故曰九府”,其中“四野为郊”的“郊”字,有“京”字旁,意思是在都城附近地区;而“京”本义指土台(筑土的高台),引申为都市、宗庙。后来用“京”来指天子所居住的地方和京城。
二、取自《春秋公羊传·僖公元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王者之所都也。”这里的“京师”就是“京”,意为都城。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京”是周朝京都的简称,与天子关系密切。这种解释在汉代就有了,如《汉书·宣帝纪论》:“孝宣皇帝……京师之隆,日中之时也!”唐代颜师古注疏:“京师之言,起自周代。”
三、取自《论语·郑玄注》:“周之都,曰京。” 以上这三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都认为“京”是与王权有关的城市或区域。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夏商周三代都是邦国制,所谓“建国邦”“封国邑”(见《礼记·檀弓下》),邦国的中心是邦国都,也就是首都的意思。邦国制的特点是诸侯国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如外交权、征税权等),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的权力被削弱了。这种制度下的都城也可以称之为“某邦京”,如晋京、郑京(见《左传·闵公元年》)。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加强,皇帝的权力扩大了。为了体现朝廷的尊严,都城建得比前人更大、更宏伟。同时由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破坏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没有历史传承下来关于“京”的字意或者名称由来。
西汉初年,刘邦重建中都,建造长乐宫,建章宫等宫殿,并移居关中。汉文帝时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新城”,专门用以称呼首都所在的地域,这个地名一直使用到隋朝。因为汉朝首都位于秦朝旧都咸阳以东,故又称为“河东”。
东汉末年以来,战乱频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王朝开始兴起并延续下去,使得希腊文明得到保留和传播。这一时期“京”的字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并且逐渐被广泛使用——它不再只表示天子所居之地,还可以指帝王管辖下的所有城市(参见《辞海》1979年版))。这大概是因为“京”通“郢”的缘故——“郢”本是楚国的国都,后泛指楚国都城及南方地区各邦国国都。从战国到秦汉,“郢”一直是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