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建筑物有哪些?
1949年至2976年间,北京最重要的建筑都是政府主导的。主要代表建筑都是政府建造或委托建造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包括: 新中国第一座大型建筑——人民大会堂(设计者:郭沫若、梁思成);
新中国的国家名片—首都国际机场(建筑设计师:华黎平);
新北京的标志——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俗称“大裤衩”)(建筑师:崔恺);
奥运会的核心场馆——国家体育馆(鸟巢)(建筑师:赫尔曼·施耐德、梅慕仁);
中国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中国第一所国家级综合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堂(建筑师:马英九);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建筑师:刘敦楠)等。
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建设资金不足,并且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北京的建设多侧重于功能主义,讲究大而全,规划上推崇集中布局和大规模集群建设。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如集体宿舍式的北京饭店,简洁明快的首都机场候机楼以及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标志性建筑的列宁大街(现为复兴路)。
此外还有民族文化宫、华侨大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这些建筑留下了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 而进入80年代之后,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确定在北京举办后,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项目提上日程。1983年,为了筹备奥运会,北京设立了中央体育场筹备组,对当时的首都体育设施进行了统一的规划。随着奥运会脚步的临近,一大批新的体育场、游泳馆、体育馆等相继开工建设,并对旧有场馆进行了改造。
为准备奥运会建立的首都体育中心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集体育竞技与群众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另外在奥运村所在地,原奥林匹克俱乐部以及国际奥委会办公楼也先后重建或改建。这些新建建的公共建筑和场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京市公共设施落后现状,也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