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北京叫什么?
元代,北京叫做“大都”。 “大都”这个名字在成吉思汗时期开始使用。《蒙古秘史》里记载了第一次攻打金朝时,成吉思汗把军队驻扎在大都附近,然后派出使者前往金朝首都,让金朝皇帝出城投降的意思。 这个地名一直用到了明代初期。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进攻北平,当时北元的君主顺帝带着他的大臣们逃往内蒙,而明军进占北平之后,改称北平为“京师”,意为“首都”之意。
至于为什么改名的原因,据说是因为与南京的“金陵”发音相似,所以为了避嫌才改的名字。 不过后来明朝又恢复了“中都”的称号,原因是明世宗认为北京是“天子守边之地,不宜谓之‘京师’”,所以从嘉靖四年(1525年)起,北京重新被称呼为“中都”。
但这个时候的“中都”其实已经包含了今北京市和廊坊市北部、河北省张家口市部分地区,其面积之广也是元大都的十几倍! 但是,这个“中都”之名并未持续太久,到明朝中后期又改名为“京郊”(京北)或者“京师周边”。
到了清乾隆年间,因为满语里的Jingxikezuo(京城旁边的)发音与“京郊”相近,而“京郊”的发音与Jinqiao(近桥)相同,于是“京郊”便改成了“京察”。 而这个“京察”,就是《四库全书》里收录的《京察录》所反映的内容——关于清代京察的考试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