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从元朝开始定都北京。 然后明朝继承元制,紫禁城建成以后,明成祖朱棣认为其位于北平府城内,北征蒙古时过于劳累,想在南郊建造一座离宫。于是开始营建通州,不过后来因为劳民伤财,建设进度缓慢,就改成在旧宫东北的沙河新建一所宫城,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及北海公园。
嘉靖皇帝在修建了皇极殿后,又于西苑营建了大斋房,供奉历代帝王御容,又在东苑营建了春和园,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处。后来万历皇帝为了修造生母慈宁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将原在海淀的皇家猎场划作两半,分别赐给长子潞王和三子福王。并由此开始了大兴土木的建设,比如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圆明园就是在明代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清朝入关之后,沿用了明制,紫禁城依然是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当然,作为“龙兴之地”的沈阳故宫也没有荒废,一直作为清廷的陪都存在。顺治帝时期开始在北京城内重建圆明园;康熙帝时期在畅春园以西、圆明园以东,另筑了规模更大的花园,这就是后来的颐和园;乾隆帝时期,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改造;到了咸丰年间,又开始在原圆明园正殿乾清宫前建瀛台,并在园内堆筑山岭,凿池开湖,筑路架桥,以供休闲娱乐之便。
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火烧圆明园,紫禁城再度遭受劫难。清末光绪帝时,曾经有意迁都天津,以为“武定京师”之计(《光绪实录》),但终未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