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捞月是寓言故事吗?
寓言是带有讽刺或教育意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通常一个寓言揭示一个道理。 “猴子捞月”不是寓言故事,只是个童话故事。因为它没有揭示出一种道理。 西游记》中没有“猴子捞月”,不过《西游记》中有“龙王献宝”的故事。
在《西游记》第三回中“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有这样一段描:“老龙王敖广闻言,心中也十分恐惧,只得遂命太子出来接待。少顷,太子擎鹭鹚顶冠,披锁甲龙衣,束碧玉带,踏乌云履,手执金爪锤,出银安殿,直至宫门外,只见孙大圣雄纠纠、气昂昂立于宫外。忽地里,看见太子来了,不敢怠慢,一个个尽皆跪下,磕头躬身道:‘父王差末学来此参见大圣爷爷。’行者骂道:‘我把你这小小水族,焉敢许多虚套!我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太子只得起身,又不敢抬头看他,引着他直入银安殿。 龙王欠身道:‘大圣,前面就是小王宫殿,请爷爷里面坐罢。”行者更不逊让,太子也不敢引导,一行都往后宫里面,至一宝殿,上坐了。龙王父子,俱各侍立,不敢更衣相陪。大圣亦不谦逊,坐欲求胜。 龙王便命:‘小龙子,看茶来! 那太子即起身传旨,陆离仙宫去唤茶头,烹了香茶,一连上了七八盏。茶毕,龙王道:‘不敢惊动大圣爷爷,但有草头圣位,不敢远接,望乞恕罪!’大圣道:‘我儿,你却怕我?’ 那龙王见他一句儿打着不便,却欲答,又不好答;不答,又不是,只得递了个眼色与太子。太子即启口云:‘爷爷息怒。我父王初登宝座,时思先王在位时,有这件宝贝,被我二叔乍得,不知下落。这三四日广差水族,遍海寻觅,更无消息。如今喜得二叔来此,实是天假其便。若肯发大慈悲,将舍妹送还,感德非浅。不然,一则无颜见父王也;二则免教幼弟久占侄女,于理不通。望爷爷方便,拨个松茂罢!” 大圣闻言,心中暗喜道:‘那厮不知死活!我是个怎样的人,倒将言语套我!他若知高徒的手段,也不敢如此讲了。’真个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喜上眉梢笑口开,十分欢喜。问曰:'儿呀!你说起宝贝,你妹妹还有个下落?那物儿在那里哩?” 龙王又不敢扯谎,急应声道:'爷爷,小王怎么敢扯谎,望爷爷的海量宽洪、方便一二,只当送人情。’ 大圣便伸手入他脑后一掏摸,摸出那个肉球儿来,就叫:‘龙王,你服侍不着你老叔爷爷哩,就这样的安排!你不拿出来,倒打个闷棍哩!显你甚本事!”
龙王慌得磕头道: “爷爷,若是要此宝贝,只除是交还小的本等,便好取出。'大圣道:“到也好!你要回海做龙?”龙王道:“不敢违圣命,实实的要回海做龙哩。”大圣道:“那便怎样?”龙王道:“爷爷既不肯惜情,只将手伸入老身子中,替老龙王寻那珠子,交还爷爷便了。’ 大圣闻言,更不三番两番,举起金箍铁棒,探着头,往下一搠,叫声;‘着!’那龙王忍当不住,浑身发起渗沥,急纵身把脑后那块肉一诓,掬出那个海藏,探着头就往那龙宫井里一掼,叫声:“变!”喝声;“起!”将那些龙神官将并龙子龙孙一概装在里面,就撺出宫门之外。慌得那些进贡帝王、诸侯、仙卿、各洞妖王,到处逃生者有数万里。那大圣得了龙珠,回至花果山上,按落云头,将众头目都叫至瑶池,摆开海藏,一五一十,散给他们。‘这叫做受用美荫,喜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