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为什么五行属木?
关于五行,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五材”说(见《国语·晋语四》、《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认为金木水火土各有不同的属性,金属可以铸剑,木可以用来造舟,水能灭火,火能烧烤金银;土则是铸造铜鼎必不可少的材料,故各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用途; 一种是以四时配五行的说法(见《国语·郑语》),即以春夏秋冬配五行之说.按这种看法,则夏属南,南方属火;秋属西,西方属金;冬属北,北方属水;春属东,东方属木;中属中央,中央属土;或以为五行之气的运行是有次第的,依次是木、火、土、金、水,所以又把此称之为五方五行说.
还有一种观点是把五种物质与五种自然界的变化相联系,形成所谓的五性说(见《吕氏春秋·荡篇》高诱注),又称为五声说.其含义就是金、火、木、水、土分别对应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四季末月(每季第三个月)的自然变化特点(燥、热、温、寒、湿),而每一种自然界的运动变化都有相应的声音相伴随.例如,金的肃杀,火的炎炽以及水的浸润、土的敦厚等,都与一定声响相联.这些不同声响所表现出来的音调特性,便成为“宫、商、角、徵、羽”这一古五声音阶的基础。 而古人把玉石也归为木类,大概是出于对玉石生长过程的解释: “玉者,石之美也”“石之美者,玉也”(《说文解字》),古代称美石为玉,后来专指一种有色彩的美石——翡翠(亦称软玉)和白玉(亦称硬玉)。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玉是“琢之朴也”,是说用玉来制作器物,必须先选择质地优良的璞料,然后经过精心琢磨,才能获得精美的玉器。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玉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这就是所谓玉成于璞说的由来。
这个条件首先是“采山石之美者”,即开采优质的璞石,然后再进行人工的雕琢。这实际上是解释了玉从石头到玉器的生成过程——“采山石之美者”相当于现在说的“开采”,“琢之朴也,相玉者,必察诸色”(《论衡·率性篇》),“相玉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鉴定人员”了,“琢”即是加工,“朴”在这里是未经琢磨的璞料。
至于玉之所以能够被开成完美的成品,是因为它的内部结构是由各种纤维组成的,十分坚韧致密,所以才能被琢磨成器而不破损。这样玉就成为一种由自然因素形成的一种人造物。而且它经历了由山变为石再到玉的过程,所以又被赋予了生命力。 这样的一个形成过程,似乎与树木的生长过程极为相似,所以人们便给玉定了个“木”的属性。
其实,除了“五材”说之外,其他的说法都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而以四时配五行的说法最为流行。但是,即使这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也被后来的学者提出质疑。比如清代的黄叔琳就曾指出过这种说法存在的一个矛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