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在五行属什么?
《说文》云,“莹,玉光也”;段注谓,一作“荧”,“古通假字”,则又引《诗·小雅·小宛》之“宛彼鸣鸠,翰飞戾天”为证。而此《诗》者,《毛传》曰“戾,至也”,其训“戾”为“到”,与段意正同。段又据《左传·昭公十七年》之“荧惑守心”,以证“荧”、“莹”相通,并云“荧惑,火星也”。故许君以为“莹”即指宝石之光。然按《玉篇》及《广韵》皆无“莹”音,惟“熒”有之。或疑段氏误记,盖“熒”、“莹”通用之例,实见于汉魏六朝之文,非始于清儒。 考《晋书·刘寔传》载,王敦镇武昌,辟寔主簿,寔辞以家贫,敦叹曰:“夫岂远嫌,顾成谋尔!”寔答日:“明公以神武应时,弘毅致远,至于顾成谋以远嫌,此诸葛孔明所以临事而惧,行事必果,终始如一者也。”于是乃就。是“顧成謀”之“顧”,正作“顧”。《三国志·魏书·陈泰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称,陈泰字玄伯,“少孤,有奇气,识量沉深,文义灿然。性刚毅,有风概,不修名行,由是以清议伤之”。“以清议伤之”之“傷”,亦当为“傷”。是“傷”、“傷”二字,汉魏六朝之际,确可通用。若以此推之,则段说可通矣。 “瑩”之本义,本当如此解。但后世用以指洁白的玉石,已另有一发展过程。
1.《汉书·贾谊传》李注引张晏语谓,文帝欲封商山四皓,问曰:“商山四皓安在天子不闻乎?”贾生对曰:“秦皇帝并吞六国,四海之内,伐木而植株,掘壑而浚川,天下徒归乡之,不避寒暑……今陛下躬践冠冕,高祖之位,天下望风归德,不能蹑行秦皇之事,何至欲求尧舜之道而后已哉!”师古曰:“植,读曰峙。枝,竹夷切。”《集笺》改“植”为“峙”,谓“树”与“株”为双声字,又谓“树木枝茎曰‘株’”(2)。《汉书·朱博传》颜师古注称:“株犹根株。言所居处也。”据此,则“商山四皓”之名,殆因四人所居之处,为商山路旁而得。然则四皓本当是樵者,并非当时的人物。
2.《史记·留侯世家》称:“高帝从击项籍还,疾甚,吕后即奉膳进肉。陛下不幸破楚,荥阳受兵,血污衣,幸得脱者,诸公孰与之?”张释之谓:“臣观高帝与刘邦俱寄提丝担入咸阳,萧丞相亦是重幸老吏,故能持节出使,使淮南王。至怀王后卒,无子。”是所谓“诸公”,系指高祖与太公用事的功臣辈而言。此所谓“诸公”,固非指“秦始皇与项羽”。然司马迁既已明言此事出于“传说”,且于后文复言之曰:“张良、韩信、萧何等皆世所称豪,高祖王子弟莫能从者(盖自谦之词)。”可见“商山四皓”实是当时的隐逸之士。 四皓中之一人,初本姓周,号菊圃先生,居于商山的东坡上,因以“东坡”为名(3)。后来他不愿与刘邦的太子刘盈相见,遂去商山,移居南山之中。一日,有人见之,说他“俨然道貌”。
以上两段材料,皆可说明“商山四皓”一名的由来。其中首句“商山”之名,更可由《汉书·高后纪》中得出证明。《汉书》载,惠帝崩,吕太后立少帝,欲诛大臣,丞相王陵迎谏不听。陈平、周勃等请见陵而卑之,共白灭吕氏。于是两人遂合谋害死陵。未几,吕太后崩,少帝被废,高后族侄吕产等专政,周勃又以右丞相领太尉,率兵诛杀诸吕,拥立代王为帝——是为文帝。文帝二年冬十月,诏曰:“朕初即位,颇不明。凡诸吕犯法,朕遣将军奏之,皆不决,丞相速告丞相、太尉,与大将军奉案致法。不得为之宽容!”师古曰:“按《前史》,高后时,王陵已死,丞相为陈平,而太尉以绛候勃为之。文帝二年,诛诸吕之时,以周勃为右丞相,太尉如故耳。故此处云‘丞相速告之丞相、大将军’。”
由此可知,《史记》所载,高祖病笃之时,欲封商山四皓一事,实为陈平、周勃等人所为。他们为巩固文帝的地位,不惜篡改史事,诬陷刘邦旧将,捏造了一段阴谋故事。从此,“商山四皓”便作为汉代著名的隐士而被人们所熟知了。他们的名字虽不可考,但其出身性质却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