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字五行属什么?
“粧”是繁体字,现在一般用“妆”。《说文解字》对“粧(妝)”的解释为: 施粉涂脂之饰也。从米兹庄省声。一曰女字。《礼记》曰:“礼人何事?修容焉而已矣!”又《周礼》:“女子入于采蘩,若毋面荼。”注曰:采蘩,谓白面也;而莫面荼者,亦以蜜薰之,令去膻味耳。今俗作粧。 从上面的文字可知:“粧(妝)”的本义是指化妆的意思。
为什么古代的女子要化妆呢?先秦时期女子是不化妆的。《诗经·野有蔓草》里写道:“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描述的是一个素颜美女的形象。到了汉代以后,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了,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场合会化淡妆。如《后汉书·五行志四》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酒、胡笛、箜篌、琵琶、五弦、琵琶之乐。这种风气一直延续下来。魏晋南北朝时,妆容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化妆品的文字记载和图画描绘。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追求美的时代,因此唐代女子的化妆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容的就是唐玄宗时期的杨贵妃等宫中美人使用的口脂或胭脂。
宋代以后,人们的思想逐渐僵化,女性被束缚在闺阁之中,只能以素颜示人了。明代朱权所著的《神奇秘谱》中记载了一种神奇的药物——铅粉。此粉由铅制成,具有美白的功效。清代更是禁止女子化妆,认为这是妖媚之举。但是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宫廷之中,民间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化妆的女子。不过由于清朝人的审美观念比较倾向于小眼睛、小鼻子、塌鼻梁、扁平的脸型以及黑黝黝的皮肤的特点,因而化妆的女子一般都是浓妆艳抹,这样的妆容看起来反而显得俗气,与当时的风尚格格不入。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很多汉字都是多义的。例如上面提到的这个“粧(裝’)”就有一个意思表示房屋。
根据《康熙字典》中的解释,这个意思表示房屋的“粧(莊.莊) ”是从古字 “莊”演变而来。也就是说,这里的“荘”就是“粧”。 “荘(莊)"的字形是由“米"和“章”(读 zhāng )构成。在古代,“章”的意思是墙垣、围墙。而“米”放在“章”下,显然不是用来比喻米饭和稻穗的形状,而是借其音“璋”来表意城墙之意。
据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垣是用土石堆积而成的,春秋战国时期,城垣大都建成砖砌的墙体。所以这里的“章(zhāng)”应指墙壁。古人为了遮风挡雨,一般都会在家里建造房子,所以这里应该指的是房屋。 “粧(妝)"的第二个意思是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