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五行属什么的?
这个问题要从“尔”的字源说起,《说文》:“尓,汝也。从二耳。周人尊君卑臣,使若立耳焉,故曰爾。” “尔”的本义就是“你”的意思,因为周代君主有双耳的冕冠,而臣子没有,于是臣子就都站在君王两侧,就像两个耳朵一样,所以“尔”“汝”都表示第二人称。 这个“尔”字在甲骨文中就是这样写的,上面是两个耳朵的样子,下面一个女字表示人的躯干和双腿。不过这个“尔”是后造的形声字,金文的“尔”已经是会意的字了。小篆把上面的“耳”变成了一撇一撇,隶书楷书就变成了这样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人非要说“尔”是“冬”的本字呢?明明这个“尔”的本义就很明显了啊! 如果真的如许慎所说“周人尊君卑臣……故曰‘尔’。”那么这个“尔”不就是说,只有天子才有两只耳朵(双耳之冠)吗?其他人都是单耳之冠啊!那么这跟“冬”有什么关系呢? 许慎的说法根本就说不通嘛!而且他在这里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使若立耳焉”说的是西周时期的礼制,但西周时期并没有“尔”这个形声字,因此不能以讹传讹。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一、许慎为什么要这么说? 二、如果真要找“尔”的本字的话,应该是什么字呢? 三、那个所谓的“冬”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首先我们看看“尔”作为“冬”的假借字是怎么回事吧: 《说文》中解释“尔”的词条是这样的:“迩,近也;迩,或从言。冉,古文尔。”也就是说,当“尔”被用来表示冬季的时候,写作“冉”;但是“尔”本身是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所以仍然可以用它来表示别的意思,这时候就可以用“迩”来代替“尔”,而“迩”是从“言”的字,所以可以理解为“用语言来讲(道理)”(其实这个词组的本意是指距离很近的东西) 再来看看《汉典·尔》词条的解释: 从这段解释可以看出,《汉典》认为“尔”的本义就是“冬天”,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再来看看词典对“冬”的定义: 很明显,“冬”的基本含义就是季节名称。然而仔细一想,这其实很不合理,因为季节的划分本来就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比如春秋两季的长度就不一定,有时候才刚立春就已经入夏了。既然如此,为何要用一个字来专门表示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呢?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所以这个说法根本不可能成立。
至于“尔”的真正本义其实是“你”而不是什么“冬天”——这一点从《康熙字典》里就可以知道。(当然现在大部分人都用《汉典》,已经不知道这件事了) “尔”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在《康熙字典》之前,所有的字典里对“尔”的解释都是以它的“你”的本义来解释的。可见,“尔”的本义一直都很明确。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尔”除了“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来做名词表示第二人称。而这个用法就是从用作名词的“冬季”来的——原来人们把“尔”的形容词含义(指秋季或冬季)用来称呼代表第二人称的人称代词,所以就产生了“尔”可以用来表第二人称这一用法了。
总之还是那句话:“尔”本身就是个“你”,不是什么“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