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阳字五行属土?
“五行”最初指五种行为原则,不是自然属性的代称;其后的发展变化很复杂,已不可考。 据目前所知的材料来看,五行最早出现在《尚书·金滕》中:“越若贞子。天猷明命……尔有众迪,维师尚父,时文景。”其中的“木”、“火”、“土”、“金”、“水”五字都是修饰字的词缀(即衍词)而不是名词,且它们出现的次序也与后世不同。
西周晚期金文的“五行” (见图1)已经可以独立成辞了,但也不是自然的五行。如: 1.作器者自名“行”的金文(见图2)——表示的是“行事”的“行”(或读作háng)而非“行走”的“行”(Xíng); 2.西周大盂鼎铭文中“不违朕德,则又乃心翼我左右,惟乃敦我行献于先王”“至于厥终,眉寿靡极”与师簋铭文中“恭事天子,唯孝友,左吾行,用夙夕”中的“行”均同上; 3.西周师簋铭文(见图3)中的“克修朕行,肃慎于后”之“行”为动词“行走”义,这与甲骨文中“往来为行”的“行”的意思基本一样,都不是自然界的属性,而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行为准则而已!所以此处的“五行”并不是自然界的五行。 “五行”的含义在战国时代才最终确定下来,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中国上古神话与宗教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五行家言”,也就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五行”概念的来源。 在这个体系里,自然界被分为五个部分——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或曰“四象分五行”——东寅卯甲乙木、南巳午丙丁火、西申酉庚辛金、北亥子水癸壬水、中辰戌未戌土)——这实际上是对自然的一种抽象和归类,而且这种分类方法与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有关[1],是古人将自然现象高度理想化的结果。其中“五行”具有“生克制化”的关系,这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医理论的理论来源之一 (关于这一点我在以前的回答中有过详细的论述) 所以从以上角度来看的话,题主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