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什么呢?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的形式或形态变化,它是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现象的分类。 《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人的养生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 后来这一思想逐渐被用在社会生活、政治领域等各个方面。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时期,在战国七雄中的韩国出现了李悝这一历史人物,他主张立法制度要顺应自然之道,不可违反。他还根据五行学说推演出了季年,即一年里的四个节气:立春、春分、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小暑大暑、立秋;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季三个月,共九个月,合五纪之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建长城,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在咸阳附近建立帝国首都,并将关中一带分为36个县,县城按五个方位布局,称“五行之都”,这是中国古代城建规划中的首创。秦始皇还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选择了祭祀山川的名川大泽作为祭祀场地。
两宋时期,随着道教的兴盛,五行学说的用途更加广泛了。人们用五行学说配属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解释社会现象,甚至用于预测未来。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朝时国家设立的算卦机构“玄坛”共有108位算卦先生,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顾客的出生年月日时推算其一生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