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五行属怎么?
我国古代社会推崇“礼”,认为“礼”高于一切。在儒家经典中,“礼”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 东汉政治家、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离骚》中的“礼”时说: “礼,履也;言君子行道而有节度也。”“玉”和“礼”一样同属敬称。 王逸此说代表了汉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礼”的理解。在这种观点指导下,“礼”被赋予了一切足以让君子为之献身的神圣意义。它甚至成为区分君子与小人之分界——有德者配称“君”,所以君子亦称为“礼”。
随着时代发展,虽然人们逐渐淡化了“礼”所具有的神圣色彩,但“礼”的重要性从未失去过人们的注意。在儒家学说中,“礼”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作为治国安邦之道的“礼”,其内容自然是复杂的。但从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分成人伦礼法和外事礼仪两个部分。 人伦礼法是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核心是人尽孝悌,家庭和谐。 孝道是维系道德底线的基本原则。孔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子路》)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动不动就犯上作乱,那是很少见的。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强调忠臣必须是出于孝子之心。
在外事活动中,“克己复礼”尤为重要。“夫礼者,卑而不争,屈而不屈,周而不比,义不可有所苟且。(《大尔雅·释器》) ”意思是对外交际时,要谦虚有礼,尊重对方,不逞强,不自傲,公平对待,不搞小团体主义。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克己复礼”都是维护秩序的关键。 当然,人伦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可以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变革。“变古如殷周,则为民;复古如五帝三皇,则为君。(《礼记·明堂位》) ”当社会发生剧烈变动之时,人们需要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这时就有必要对礼进行重新订正和解释,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