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五行是什么?

冯星烨冯星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的“行”字,古文字结构是“干+止”二字,表示“行动”“行程”的意思(参见《康熙字典》引《广韵》);又因为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一行等于现在的12×60=720分钟——这正好和古代一日的时长相当。可见这个“行”是有时间意义的。 那么五行的第二个意义来源就是时间的节奏了。《尚书·舜典》记载了舜帝时制定的一个“历法”,其中写道:

【观象授时】「初九,虞氏爰育若!」遂见瞽瞍,用史德,昭告於上帝。「其惟王臣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永命。」

【制作甲令】「初吉,王眚(音sheng四声)用事。」既日乃旦,辰受命,聿兴,元吉。「既夕厥明,王祀天子。」帝尧二祀,白帝,奏圭璧,以礼天。

这里提到的“初九”“用事”“既日”“既夕”“厥明”等等,都是指“干支”纪日法的表达方式。在“十二地支”中,每个地支都可以和天干相配,用于标记某一时间段。如果某天的“干支”记法是“甲子”,那就是说这一天是“甲子日”,而同一天里“甲寅”“乙卯”等等,也就是同一天的早上不同的时间点。

由于一年有365.2422日,而一天有24个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所以同一个“干支”可能表示一天之内不同时段的情况。古人发现,五天以后,同样一个“干支”的早晚情况就全变了,从“甲午”变成了“己亥”,这时候就要重新计算了。也就是说,同样的“干支”表示的是五天以后的时间状况。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就有六十次“干支”变化的机会,所以农历每个月初一的记法是用“朔”,三十用的“晦”,每月的中间就用“望”来表示。

当然,过了一个月之后,原来的“干支”记录的方法要重新用了,但这已经超过了十天,所以古人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就是用“月建”来表示月份。具体的做法是把太阳历年分成十二等分,每一等分用一个特定符号表示,这样一年下来,每个月都有十二个不同的符号来标记,而这十二个标记也恰好和二十四个节气完全对应。这种划分方法是以“冬至”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参见《史记·律书》) 有了这个“月建”系统,五行的时间表达方式也就水到渠成了。因为十二月是干支记年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五行表现是最后一个阶段的表现;而每一天都有一个对应的五行,所以整个年下来的五行表现就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蔡明瑞蔡明瑞优质答主

这是我对“五形相生相克”的总结,仅供参考…… 火生土——土中起火;

土生金——金中填土; 金生水——水中有金; 水生木——木助水火相融; 木生火——火借木势;

火克金——火烧金熔; 金克木——斧劈刀切; 木克土——树连土拔;

土克水——水流冲土; 水克火——水煮成烟; 火克木——烈火焚烧草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