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阳五行?
阴阳五行的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阴阳五行学说最早出自于道家经典《黄帝内经》,但真正发展并应用于医学实践还是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的“阳明病”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一认知体系正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的。 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天地之间,只要有阳光照射就有阴气存在,月高风清夜里才有明亮的白天;有黑暗的地方才显示太阳的光辉,这是阴阳互生、互为存在的根据。
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基本元素,任何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这五种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天在上为阳为天干,地在下为阴为地支,运动为阳气,静止为阴气,旺盛为实,虚弱为空,干燥为上火,湿润为下雨。。。 人体的结构与大自然相似,所以人体内也分为阴阳五行。五脏之中,心属火主神明,属阳;肝、脾、肾属土,肺属金,胆和小肠相表里属少阳(木),大肠、膀胱和三焦相表里属阳明(土),自然界的五行规律同样适用于人体。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很多方剂都是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组方用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