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字五行笔画多少?
2014年9月3日,中国教育部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8105个; 其中多音字679个,异体字234个(包括繁体字),形声字862个。 “勋”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一般只有两个义项: 一、功勋。如:功勋卓著。 二、特指“勋章”。如:这枚勋帽上缀着的金色十字是受勋的标志。 而根据康熙字典中关于“勋”字的解释: 一、行伍所授之职。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八十四:「时武臣从征者,皆授世职,惟郭成世未予爵土,诏赐推忠亮节雄武功臣号,授太子太傅、景州刺史,封濮国公,赐勋上柱国。」
二、古代官署名。汉文帝置。掌宫廷侍卫。后魏亦置勋府,领五兵宿卫。隋唐至明,都督府或大都督府下属有军功赏赐的官署。清初八旗中有正白旗包衣佐领一,负责管理太祖高皇帝世袭罔替亲王郡王等勋戚的户籍。
三、中国古代官阶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文武官品级都用九品十段划分,最上一品称“上上朝散大夫”,次一品称“上中朝散大夫”......第九品称“下下朝散大夫”。唐宋明清的朝廷官阶制度基本延续这一做法,只是称呼有所不同而已。其中第九品朝散大夫之上还有“朝议大夫”“奉直大夫”之类,俗称“文散官”。
四、旧时授予官吏的荣誉称号。唐制,诸州每月朔望,令文武官各献封章,极言得失。宪宗元和五年十二月敕:“近缘边帅要重,其军士颇有立功,先给告身,候代管勾,今既无军,何得先与诰命?今后应缘边立功人,先给告身,候代管。勾,令本处差官赍赴阙庭,令礼部写告身样,候代管勾日给与。”所谓“报身”“诰身”即由此而来。明代武官立功后,皇帝特许不离开军队,由班头到兵部呈报给身,称为“给身”。以上所说的“身”都是指“身份”的意思。 而根据百度百科“通假字”一词条的解释: 在文字学著作中,通常将“本字”与“别字”对举。所谓“本字”是指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用的文字,而“别字”则是记录同一个词语而字形不同的文字。
比如“勋”字,作为“奖赏”之意,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此字,而小篆中的“勳”字,则是在隶书后形成的形声字。“勳”字的读音xūn在今天仍然沿用。而在元朝至明初,“勳”字则读作xuān。
那么请问:“勋”字作为一个多音多义的字,它的“本字”究竟应该是什么?“别字”又有哪些呢?